内部沟通
及时向参与审计项目的核心团队成员(包括审计组长、主审、具体审计人员等)发送正式邮件或召开简短会议,告知审计标题已修改,强调新标题所反映的审计重点和方向变化,确保团队成员对调整后的审计目标有清晰理解。
与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等关键对接人取得联系,以书面形式(如电子邮件)简要说明审计标题变更情况,让对方提前知晓并做好相应准备。
外部协调(如有)
若涉及外部监管部门、委托方或其他相关利益方,按照既定的沟通渠道和方式,将审计标题修改信息准确传达,避免因信息不一致产生误解或不必要的麻烦。例如,向委托方提交正式的标题变更说明报告,经其确认同意后留存记录。
重新梳理审计范围
根据新的审计标题,对照原审计计划中的范围界定,检查是否需要扩大或缩小审计覆盖的业务领域、部门、时间段等。例如,如果原标题侧重于财务合规性审计,修改后增加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查,那么就需要相应纳入更多涉及内部控制的业务流程和环节到审计范围内。
明确新增或删减的具体审计内容,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详细记录范围变更情况及原因,以便后续审计工作有清晰的依据可循。
调整审计重点与目标
围绕新标题,重新确定审计重点关注的问题和风险领域。比如,从单纯关注财务报表数据准确性转变为同时注重资金使用效益和内部管理流程优化,那么相应的审计重点就会聚焦在预算执行偏差分析、成本控制措施有效性评估等方面。
细化分解审计目标,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将宏观的总体目标拆解为具体的、可衡量的子目标,例如“审查[具体业务板块]的成本核算是否准确,误差率控制在[X]%以内”,便于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放矢地开展审计取证和测试。
修订审计程序与方法
针对调整后的审计重点和目标,对原审计方案中的审计程序进行适应性修改。例如,若要加强对信息系统安全性的审计,可能需要增加信息系统漏洞扫描、用户权限审查等专项审计程序;对于涉及重大合同执行情况的审查,则需设计详细的合同条款核对、履行进度跟踪等程序。
根据不同的审计事项和对象特点,灵活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如抽样审计、实地盘点、函证、访谈、数据分析等,并在审计方案中明确规定每种方法的应用场景、样本选取规则、数据分析模型等关键要素,确保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资料收集与整理
按照修订后的审计范围和重点,向被审计单位发出资料清单,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提供相关文件、数据、报表等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分类,建立清晰的资料档案,标注资料来源、收集时间和用途等信息,方便后续查阅和使用。
对电子数据资料,运用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导入、清洗和转换,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做好准备。例如,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导入审计专用的数据分析平台,进行账目核对、趋势分析等操作。
现场审计与调查
审计人员根据分工安排,深入被审计单位的各个部门、业务环节开展现场审计工作。通过观察、询问、检查文件记录等方式,获取手审计证据,核实被审计单位的实际运营情况与财务数据是否相符,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执行等。
针对重点审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组织专项调查小组进行深入调查。例如,对于发现的重大资金往来异常情况,追溯资金来源和去向,查阅相关的审批文件、银行流水、合同协议等资料,必要时对涉及的人员进行访谈,了解事情的全貌和背后的原因。
审计证据收集与整理
在审计过程中,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全面收集能够支持审计结论的各种证据材料,包括书面证据、实物证据、视听电子证据、口头证据以及环境证据等。确保每份证据都具备真实性、合法性、相关性和充分性。
对收集到的审计证据进行分类编号、登记造册,注明证据名称、来源、证明事项、收集人和收集时间等信息,建立完善的审计证据索引体系。同时,对重要证据进行复印、扫描或拍照备份,妥善保管原始证据,防止证据丢失或损坏。
初稿编制
审计项目负责人组织审计团队根据审计工作底稿和收集整理的审计证据,开始撰写审计报告初稿。报告内容应紧密围绕新的审计标题和目标展开,客观公正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内部控制等方面的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意见。
在撰写过程中,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简洁性和逻辑性,遵循既定的审计报告格式和规范要求。引用的数据和事实要有充分的依据,对问题的定性要准确恰当,提出的建议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内部审核与修改
完成初稿后,组织内部审核工作。由审计组长或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对审计报告初稿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核,重点检查报告内容是否完整、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问题定性是否准确、建议措施是否合理可行等方面。审核人员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撰写人员进行修改完善。
经过多轮内部审核与修改后,形成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提交给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被审计单位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对征求意见稿进行认真研究,提出书面反馈意见。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进行汇总分析,合理的意见予以采纳吸收,并对报告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
报告签发与送达
经过反复修改完善并通过内部质量控制复核后,审计报告由审计机构负责人签发正式报告。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式,将正式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单位、委托方以及其他相关利益方。同时,附上审计决定书(如有)、整改通知书等相关文件,明确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并将整改情况书面报告审计机构。
整改跟踪与监督
建立审计整改台账,对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定期与被审计单位沟通联系,了解整改工作进展情况,督促其按照整改要求认真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对于整改难度较大或整改期限较长的问题,要求被审计单位制定详细的整改计划,并分阶段报送整改情况。
在一定时期后(通常为半年或一年),组织开展审计整改情况专项检查或回头看工作,对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效果进行评估验收。将整改检查结果作为后续审计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整改不力或拒不整改的单位,依法依规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如通报批评、追究责任等,确保审计发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