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三花酒全国闻名,它是采用桂林的千万株桂花酿制而成的,因此其味特别醇香,令人陶醉。
传说在桂林的桂花岛上,有一个人,名叫象郎,小时候在自家的菜园里种了一棵桂花树。象郎把这棵树看得象宝贝似的,终日跟树作伴,培土啊,浇水啊,还傻呆呆地自各儿对着桂花树说话哩。象郎倾注了十八年的心血,这棵桂花树终于长粗长高了。
一年的中秋之夜,明月当空,象郎又来到挂花树下,摆上了月饼、糕点,备好了酒,要跟桂花树一块儿过节。这时候,突然传来“象郎!象郎”的喊声,听声音象是个女人在喊他,象郎抬头一看,只见桂花树下走出一位姑娘。象郎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可是,没错呀!姑娘已经走到自己身边哩。
象郎惊讶地问:“你……你是谁家女子?怎么来到我的菜园?”那女子说:“我是桂花仙子,感谢郎君十八年来跟我朝夕相伴,如不嫌弃,愿以身相许。”原来,这棵桂花树是桂花仙子变的。桂花仙子见象郎又勤劳又忠厚,早就爱上他了。今天中秋佳节,特地来跟象郎相见,倾诉衷肠。
象朗见桂花仙子漂亮温柔,一片诚心,自然是十二个同意。于是,桂花仙子搬来了自己酿造的美酒,两人花前月下,饮酒谈心,对天盟誓,订下了终身。
这事儿被龟王和蛇夫人知道了,—在象郎和桂花仙子成亲的那天,他们变作老夫妻俩,前去祝贺。正当宾朋举杯,围着新郎、新娘祝贺的时候,龟主和蛇夫人突然露出了本相,指挥龟兵蛇将一拥而上,抢走了桂花仙子和她酿造的美酒。
龟王把桂花仙子掳进了洞里,威胁她说:“你就在这洞里给我造长寿酒,要不然的话,嘿嘿,我就要把你活活地饿死!”
桂花仙子又气又恨,哪里还肯给他造酒!龟王恼羞成怒,便把桂花仙子关进了牢里。桂花仙子虽有一身武艺,可此时此地已做了阶下之囚,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施展。她泪流满面,默默地思念着象郎。
再说象郎见桂花仙子被龟王抢走,实在伤心,痛哭不已,下决心一定要把桂花仙子救出来。他到处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龟洞。他悄悄地潜进洞去,杀死了两个看守牢门的龟兵,打开了牢门。夫妻相见,抱头痛哭。象郎说:“这儿不是久留之地,我们得快些逃出去。”他们拔下了龟兵的两口宝剑,杀出了洞门。
龟王和蛇夫人得报,亲自率领龟兵蛇将追了上来。象郎只顾护着桂花仙子逃走,不提防龟王从身后掷来一支飞
剑,正中后心,—含恨倒在漓江之滨。桂花仙子见象郎中箭倒地,悲愤难忍,咬紧牙关,挥舞宝剑,杀退了龟兵蛇将。龟王和蛇夫人一看不妙,欲想逃命,桂花仙子哪里肯放过他们,追迟上去一剑一个,杀死了妖魔,为象郎报了仇。
桂花仙子安葬了象郎,手提桂花篮,飞上月宫,采满了桂花,向象郎的墓地撤去,只见满天的桂花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桂林的山山水水中。从此,依山带水的桂林,桂树成林,万里飘香;人们用馨香的桂花和纯质的漓江水,酿出了三花酒,跟桂林的奇山秀水一样,久享盛名。
桂林三花酒颇有历史,古时,被称作“瑞露”,宋代来桂林做官的范成大饮后称赞“乃尽酒之妙”,可见对它评价很高。
俗话说,“水是酒中之血,米是酒中之肉,酒曲是酒中之骨”。三花酒别具风味,广受人们喜爱。这要从它的“血、肉、骨”谈起。美酒佳酿首先必须有佳泉。漓江,特别是象鼻山的江底深潭涌出的地下泉水,质地纯甘,无杂物怪味,含微量矿物质,为三花酒提供了优良的“酒中之血”;其次,漓江流域的良种大米,粒大饱满,含淀粉率高达72%,是理想的“酒中之肉”;再者,市郊特产的曲香酒药草制成的酒曲,香气浓郁,是三花酒特有的“酒中之骨”。
三花酒之所以优质,除了与采用清澈澄碧,无怪味杂质的漓江水、优质大米、精选的酒曲有关外,还因为桂林冬暖夏凉的岩洞所构成的独特贮存条件,才使酒质愈加醇和芳香。据说,三花酒酿成后,一般要装入陶瓷缸内,存放在石山岩洞中,过一两年,让它变成陈酿,使酒质更加醇和、芳香,然后才分装出厂。
三花酒除供饮用外,还可供药用、烹调菜肴等,因而销路广,销量也大,旧时以小本酿酒而发财者不少。因此,桂林民间流传顺口溜:“想要富,烧酒磨豆腐。”抗战期间,桂林人口骤增,消费水平高,尤其是1941年香港沦陷以后,外国酒的进口量大大减少,酒精来源困难,各行业均以三花酒代替酒精用途。由此,桂林酿酒业急剧发展,仅三花酒糟坊就有40余家,加上兼营的,超过百余家,仅泥湾街(今解放桥东岸沿河街)一带就有安泰源、朱长兴、罗永贞、恒吉祥等六七家之多,以安泰源的三花酒最有名。
1949年后,国家汇集民间酒坊各路优秀酿酒师,于1952年建立桂林酿酒厂(后改名桂林饮料厂,1987年改为桂林酿酒总厂),沿用传统工艺,继续酿造“三花酒”。
1957年全国小曲酒评酒会上,桂林三花酒被评为第一;1963年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国家优质酒,并获银质奖章;1979年第三次全国评酒会上,再次被评为国家优质酒,并被作为米香型白酒的代表,获得了“蜜香清雅,入口柔绵,落口爽冽,回味怡畅”的高度评价。如今,桂林三花酒在两广、上海、武汉、北京、天津乃至港澳都享有盛誉,被誉为“桂林茅台”。
1964年被评为广西名酒,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日本、东南亚等国和地区。
目前主要有象山水月桂林三花酒、青花梅瓶桂林三花酒、象山藏三花酒(36度)、美陶瓶特酿(55度、36度)、桂林三花百年酒(53度、38度)、水晶瓶特酿桂林三花酒(36度)、普通桂林三花酒(32度、38度、52度)。[1]
桂林三花酒颇有历史,古时,被称作“瑞露”,宋代来桂林做官的范成大饮后称赞“乃尽酒之妙”,可见对它评价很高。
俗话说,“水是酒中之血,米是酒中之肉,酒曲是酒中之骨”。三花酒别具风味,广受人们喜爱。这要从它的“血、肉、骨”谈起。美酒佳酿首先必须有佳泉。漓江,特别是象鼻山的江底深潭涌出的地下泉水,质地纯甘,无杂物怪味,含微量矿物质,为三花酒提供了优良的“酒中之血”;其次,漓江流域的良种大米,粒大饱满,含淀粉率高达72%,是理想的“酒中之肉”;再者,市郊特产的曲香酒药草制成的酒曲,香气浓郁,是三花酒特有的“酒中之骨”。
三花酒之所以优质,除了与采用清澈澄碧,无怪味杂质的漓江水、优质大米、精选的酒曲有关外,还因为桂林冬暖夏凉的岩洞所构成的独特贮存条件,才使酒质愈加醇和芳香。据说,三花酒酿成后,一般要装入陶瓷缸内,存放在石山岩洞中,过一两年,让它变成陈酿,使酒质更加醇和、芳香,然后才分装出厂。
桂林三花酒,不仅质量上乘,醇香爽口,还在民间流传着美妙的传说。
在今天桂林的七星公园内,有一座似酒壶形的石头山,人们称谓“酒壶山”。传说,过去桂人的酒壶山是能够出酒的。谁家来了客或逢年过节需要以酒设宴,便到酒壶山前折一支桂花,轻轻朝壶的尾部扫一下,壶口就会流出酒,不过每次只一壶。其实,这么好的仙酒,一壶就足够了。
后来,有个贪心的县官嫌一壶酒太少了,便派人去把壶嘴凿大一点没,这一凿,酒壶山就在也不出酒了。
这县官嗜酒如命,致此无奈,只好另谋酒源,于是他限桂林的酿酒师傅们要在一个月内酿出和酒壶山里一样的味道、一样醇和、鲜美的仙酒来,否则就杀头。
这一下急坏了酿酒师傅,他们愁眉紧锁,一齐望着一个年纪最长的酒师傅。但这位老酒师皱着眉头一口接一口地抽烟,他考虑,要酿出酒壶山那样的仙酒,头一样就得有酒曲种,又去哪里找呢?
老酒师终于急病了。护理他的貌如天仙的小女儿三花姑娘非常着急,就蒸了条鲤鱼,烧了一碗蛋花汤劝父亲吃,可是老酒师哪里吃得下泥。
这时候,门外有一男一女两个老叫花子敲门讨饭,男的是个跛子,女的是个瞎子。心地善良的三花便把父亲的饭菜端出来,给两个老叫花子吃。
谁能想到那个男的叫花子竟闻闻饭菜,皱起眉头对三花姑娘说:“妹子,好饭好菜没有好酒怎能下饭?”于是,三花姑娘忙舀了一碗酒,给了他俩。
两个叫花子只抿了一口,便生气地说:“这也算酒!”
这时,在屋内病榻上的老酒师听得外面的叫花子如此无礼也火了,起身踉踉跄跄地来到门前说:“树有皮、人有脸,两位老人家,你们也太不给脸了。”
谁知瞎婆子听到这话后,拿起手上的饭罐往屋里一摔道:“给你脸!”两人便走了。那要饭罐里全都是发酵了的汤,把三花姑娘晾在筛子的酒药全沾湿了,她痛苦万分,只好把酒药拿到灶上烘干。
第二天,她用这酒药帮助爹爹酿酒,嗬!蒸出来的酒,竟使整个村子都飘着酒香。老酒师闻到这酒香,顿时病好了,它舀了一杯,咂着嘴品了一下,还真是酒壶山的仙酒味,只可惜淡了一点。这时,有人在门外大喊:“好香!好香!”原来还是那两个老叫花子。老酒师感激之余热情款待他们。
两个叫花子当喝了一口酒后,便抹抹嘴说:“太淡了,太淡!”老酒师也叹口气说:“是呀,要不,就比得上酒壶山的仙酒了!”
那跛脚叫花子听后哈哈大笑,用拐棍猛地顿了三下地说:“头花香,二花冲,三蒸三熬香又浓。”说完一拐一拐地走了。
老酒师听了,恍然大悟,把酒又复蒸了两遍。果然经过这样三蒸,那酒就又香又浓。老酒师端着一碗酒轻轻一摇,一连叠的酒花像珍珠般浮在酒面上,经久不散。于是,酒师傅从此也传下了以摇酒确定酒度的习惯。
从此,桂林酒工终于找到了*制仙酒的工艺了,取名叫“三花酒”。后来人们得知那两个叫花子,跛脚的是铁拐李,女的便是何仙姑。由于这两位神仙偏爱桂林山水,便传了这个酿制仙酒的方法给了桂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