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营审计等方面,以下是具体内容介绍:
财务审计
资产审计:对企业的各项资产,如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审查。检查资产的存在性、完整性、计价和分摊是否正确,资产的所有权是否归企业所有,是否存在抵押、质押、冻结等受限情况。例如,通过实地盘点存货来验证其实际数量与账面记录是否一致,检查固定资产的购置发票和产权证书以确认所有权。
负债审计:审查企业的负债情况,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核实负债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检查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是否符合会计准则,是否存在未入账的负债。比如,通过函证应付账款来核实其真实性,审查借款合同以确认借款的金额、期限和利率等信息。
所有者权益审计:对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进行审计,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检查所有者权益的形成和增减变动是否合法合规,股本的发行和股权的转让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利润分配是否符合公司章程和法律法规的要求。例如,审查股本的验资报告以确认实收资本的真实性,检查利润分配方案的审批程序是否完备。
损益审计:对企业的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进行审计。审查收入的确认是否符合会计准则,是否存在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的情况,成本和费用的核算是否准确,是否存在虚增或虚减成本费用以调节利润的行为。例如,通过检查销售合同和发票来确认收入的实现,分析成本费用的构成和变动趋势以发现异常情况。
内部控制审计
控制环境评估:评价企业的控制环境,包括管理层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政策等。审查企业是否建立了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管理层是否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例如,评估管理层是否以身作则遵守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否有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风险评估审查:审查企业的风险评估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检查企业是否能够及时识别内外部风险,并对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分析,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比如,评估企业是否针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制定了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控制活动检查:对企业的控制活动进行检查,包括授权审批、不相容职务分离、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核实企业是否建立了有效的控制措施,以确保各项业务活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例如,检查企业的授权审批制度是否明确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审批权限和审批流程,不相容职务是否得到了有效分离。
信息与沟通评价:评价企业的信息与沟通机制,包括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等。审查企业是否能够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和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有效沟通。例如,评估企业的信息系统是否能够及时提供准确的财务和业务信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
内部监督审查:审查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包括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运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和缺陷整改等。检查企业是否建立了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能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持续监督和评价,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中的缺陷。例如,评估内部审计机构是否能够独立、客观地开展审计工作,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是否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并跟踪整改情况。
经营审计
经营目标审计:对企业的经营目标进行审查,包括战略目标、年度经营目标等。评估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否明确、合理,是否与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市场环境相适应,企业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来实现经营目标。例如,审查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分析企业的市场定位和竞争优势,评估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可行性。
经营流程审计:对企业的经营流程进行审计,包括采购流程、生产流程、销售流程、研发流程等。检查企业的经营流程是否优化,是否存在效率低下、成本过高、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企业是否对经营流程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例如,通过流程分析和现场观察,评估企业采购流程的合理性,检查生产流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是否有效。
资源利用审计:审查企业的资源利用情况,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评估企业是否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是否存在资源浪费、闲置或低效使用的情况,企业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分析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和人员绩效,评估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和资金周转率,提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建议。
经营绩效审计: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审计,包括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等财务指标,同时关注企业的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产品质量、创新能力等非财务指标。分析企业经营绩效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评估企业的经营成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是否存在潜在的经营风险。例如,通过与同行业企业的对比分析,评估企业的财务绩效水平,通过客户调查和产品质量检测,评价企业的非财务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