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功能要求
光缆固定保护
应具有光缆引入、固定和保护装置。该装置将光缆引入并固定在机架上,保护光缆及缆中纤芯不受损伤。光缆金属部分与金属机架绝缘,固定后的光缆金属护套及加强芯应可靠连接高压防护接地装置。
光纤终接功能
应具有光纤终接装置。该装置便于光缆纤芯及尾纤接续操作、施工、安装和维护。能固定和保护接头部位平直而不位移,避免外力影响,保证盘绕的光缆纤芯、尾纤不受损伤。
调线功能
通过光纤跳线连接器插头,能迅速方便地调度光缆中的纤芯序号及改变光传输系统的路序。
光缆纤芯保护
光缆开剥后纤芯有保护装置,固定后引入光纤有终接装置。
容量
每机架容量和单元容量(按适配器数量确定)应在产品企业标准中作出规定,光纤终接装置、光纤存储装置、光纤连接分配装置在满容量范围内应能成套配置。
标识记录功能
机架及单元内应具有完善的标识和记录装置,用于方便地识别纤芯序号或传输路序,且记录装置应易于修改和更换。
光纤存储功能
机架及单元内应具有足够的空间,用于存储余留光纤。[1]
6选择配架的方法
1.光纤配线架是安装在墙上还是19’’机架上? 光纤配线架通常安装在19’’机架内,对于小型安装可能也会直接安装在墙壁上。
2.是否有光缆余留量安放空间? 应当保留一定量的光缆以防在配线架内拉断光纤,承受过高的应力,并能防止光纤被扯出配线架。
3.是否有保护装置? 在光纤配线架内部应设有光纤保护装置。
4.通用性 不同的耦合器在配线架上要尽可能的体现出通用性。 比如LC型光纤配线架 就可适合双工LC/单工SC/MTRJ型光纤适配器;ST型光纤配线架就可适合ST以及FC型光纤适配器。大大的提高了产品的可用性。
5.结构是否灵活? 这项特点依旧是提高产品的可用性。 光纤配线架根据结构分,可分为3种类型,即壁挂式、机柜式和机架式。 壁挂式一般为箱体结构,适用于光缆条数和光纤芯数都较小的局所。 机柜式是采用封闭式结构,纤芯容量比较固定,外形比较美观。 机架式一般是采用模块化设计,用户可根据光缆的数量和规格选择相对应的模块,灵活地组装在机架上,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结构,可以为以后光纤配线架向多功能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光纤配线架应尽量选用铝型材机架,其结构较牢固,外形也美观。机架的外形尺寸应与现行传输设备标准机架相似,以方便机房排列。表面处理工艺和色彩也应与机房内其他设备相近,以保持机房内的整体美观。
技术参数
损耗
光分路器的插入损耗是指每一路输出相对于输入光损失的dB数,其数学表达式为:Ai=-10lg Pouti/Pin ,其中Ai是指第i个输出口的插入损耗;Pouti是第i个输出端口的光功率;Pin是输入端的光功率值。
附加损耗定义为所有输出端口的光功率总和相对于输入光功率损失的DB数。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光纤耦合器,附加损耗是体现器件制造工艺质量的指标,反映的是器件制作过程的固有损耗,这个损耗越小越好,是制作质量优劣的考核指标。而插入损耗则仅表示各个输出端口的输出功率状况,不仅有固有损耗的因素,更考虑了分光比的影响。因此不同的光纤耦合器之间,插入损耗的差异并不能反映器件制作质量的优劣。对于1*N单模标准型光分路器附加损耗如下表所示:
分路数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6
附加损耗DB 0.2 0.3 0.4 0.45 0.5 0.55 0.6 0.7 0.8 0.9 1.0 1.2
分光比
分光比定义为光分路器各输出端口的输出功率比值,在系统应用中,分光比的确是根据实际系统光节点所需的光功率的多少,确定合适的分光比(平均分配的除外),光分路器的分光比与传输光的波长有关,例如一个光分路在传输1.31 微米的光时两个输出端的分光比为50:50;在传输1.5μm的光时,则变为70:30(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光分路器都有一定的带宽,即分光比基本不变时所传输光信号的频带宽度)。所以在订做光分路器时一定要注明波长。
隔离度
隔离度是指光分路器的某一光路对其他光路中的光信号的隔离能力。在以上各指标中,隔离度对于光分路器的意义更为重大,在实际系统应用中往往需要隔离度达到40dB以上的器件,否则将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
另外光分路器的稳定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所谓稳定性是指在外界温度变化,其它器件的工作状态变化时,光分路器的分光比和其它性能指标都应基本保持不变,实际上光分路器的稳定性完全取决于生产厂家的工艺水平,不同厂家的产品,质量悬殊相当大。在实际应用中,本人也确实碰到很多质量低劣的光分路器,不仅性能指标劣化快,而且损坏率相当高,作于光纤干线的重要器件,在选购时一定加以注意,不能光看价格,工艺水平低的光分路价格肯定低。
此外,均匀性、回波损耗、方向性、PDL都在光分路器的性能指标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封装方法
光分路器设备封装应经济高效、坚固且结构紧凑,设备内部光纤应保证一定的盘纤半径,保证盘绕的光纤不受损伤,所有器件应固定良好并可提供足够的供管理、连接、安装、维护、检验、测试用的空间。
本标准主要定义下列五种封装结构的光分路器,以适应不同的安装设施和安装环境,不同封装光分路器的外形、尺寸应符合附录A要求。
光分路器封装方式
名称封装方式 端口类型 适用范围
盒式光分路器 盒式封装 带插头尾纤型 桌面、托盘、光缆交接箱等
机架式光分路器 机架式封装 适配器型 19英寸标准机架
微型光分路器 微型封装 不带插头尾纤型
带插头尾纤型
光缆接头盒、分光分纤盒等
托盘式光分路器 托盘式封装 适配器型 光纤配线架或光缆交接箱等
插片式光分路器 插片式封装 适配器型 光纤配线架、光缆交接箱、分光分纤
盒等,配合插箱使用
其他封装形式的光分路器不做明确要求,可根据各地实际需要定制,所有性能指标参照
本标准执行。
适配器要求
光分路器的适配器应根据需要选择SC、FC、LC等类型,为减小设备体积,节省安装空
间,光分路器可采用LC适配器。技术条件应分别符合YD/T 1272.3-2005(SC型)、YD/T
1272.4-2007(FC-UPC型、FC-APC型)、YD/T 1272.1-2003(LC型)等标准的相关规定。
端面以UPC为主,APC端面适配器主要在承载模拟CATV信号时采用。
6.3 引出尾纤要求
盒式光分路器的引出尾纤应采用Φ2mm光缆,微型光分路器的引出尾纤应采用Φ0.9mm
光缆或Φ0.25mm光纤。尾纤中的光纤应符合ITU-T G.657A标准。
不带插头的Φ0.25mm光纤型光分路器,输出端应采用8芯一组的光纤带,光纤带技术条
件应符合YD/T 979-2009标准的相关规定,光纤带色谱应按照YD/T 979-2009要求排列,具体
见表2。分光比大于8的光分路器需要采用多组光纤带,应在每组光纤带尾部贴上标签,区分
每组光纤带。
表2 光纤带色谱要求
序号 1 2 3 4 5 6 7 8
色谱 蓝 橙绿棕灰白红黑
引出尾纤长度应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