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过现象看本质,
学习华为如果只看具体做法,
永远都理解不了内核,永远也学不会。
华为管理一脉相承几十年,
逻辑、内核没有变 ”
第一个案例:1996年市场部大辞职
华为刚创业的几年,主要以贸易为主。做过不少产品,通信设备只是其中一种。在朋友的推荐下,任总开始做PBX交换机的代理,产品来自于香港的一家公司。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如火如荼进行,电信产品需求旺盛,价格不菲。
然而,红利都给了国外厂商,因为国内企业缺乏技术,很少有企业可以研发、制造电信设备,与国外厂商竞争。“七国八制”说的就是这个时代的国内电信市场,被不同国家的各种电信产品所占领。面对国内的现状和巨大的商机,华为从代理走向了自研的道路。初期的自研产品有的成功,有的并没有获得市场认可。
华为真正的爆款是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这个产品一经问世,就获得了市场高度认可,毫不夸张地说C&C08是奠定华为发展基石的产品。依靠C&C08的巨大成功,华为完成了创业初期的原始积累,到1996年,华为的销售额已经突破了20亿元,人员也从最初的几个人扩张到了2000多人。
华为已经从“小作坊”蜕变成了中型企业。然而,这个过程也暴露了华为越来越多的管理问题,公司管理一盘散沙,诸侯割据。公司缺乏管理体系和约束机制。更严重的是,这些原先“打天下”的人,部分以功臣自居,不服从管理,沉溺于草莽英雄式的自由、散漫。任总非常焦虑,他曾在《北国之春》中提到,自己那时候就是“甩手掌柜”,任由各地诸侯野蛮施政。
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公司没有办法进一步做大,部分干部无法适应未来公司发展需要。因此,任总找来了孙亚芳(后担任华为董事长)商量,孙总提出干脆来个市场部大辞职,对落后的干部进行一次大整顿。这就是市场部大辞职的背景。
任正非在1995年11月份《解放思想,迎接96年市场大战》的讲话中这样阐述:
“到今年年底前所有市场部正职干部向公司提交述职报告,述职报告里检讨95年的工作,提出明年工作计划,希望在递交述职报告的同时,也要提交辞去正职的报告,在两份报告中公司一定会批准一份。市场部是公司先锋队,以后全公司每个都要采用这个模式,推广到所有部门去。
你应该很愉快地接受新的工作。对所有的正职干部都有这个要求,办事处主任也可以要求你的下属这样做,今后对干部的管理要有这种层层考核制。你们应有强烈的危机感,说不清楚怎样管理办事处,说不清楚怎样开拓市场,这样的人是不能做正职的。公司每年会对照述职报告检查工作。
办事处主任应由原来的公关型转换为策划型,每个办事处要做出明年的市场总策划,不是市场策划部策划好了,由办事处来干,一定要办事处自己策划,由市场策划部给予技术性的支持和协助。下一代的办事处主任应该要从策划型转向管理型。我们告诉大家,就是让大家抓紧学习。你们一定要好好读我的文章,我在做某件事的时候,早在一年前或半年前就埋下了伏笔,大家认真阅读这次企业文化教育中的文件,会从中得到启发。”
“主动辞职、重新竞聘上岗”的内部整训运动整整持续了一个月左右,孙亚芳带领团队的26个办事处主任,同时向公司递交两份报告——一份辞职报告,一份述职报告,由公司视组织改革后的人力需要,具体决定接受每位递交报告者的哪一份报告。在竞聘考核中,大约30%的干部被替换下来。就地下岗,择优录用,华为也由此开启了大规模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
。
第二个案例:2007年华为集体大辞职
2007 年 6 月 29 日,国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并定于 2008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其中第十四条规定满足连续工作满十年,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必须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规定了惩罚条款。
华为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劳动法这条规定相冲突,特别是《华为公司基本法》第六十条规定:
“我们不搞终身雇用制,但这不等于不能终身在华为工作。我们主张自由雇用制,但不脱离中国的实际。”
企业必须合规经营,基于这个背景,任正非指示人力资源部研究如何应对。任正非当时曾在内部会议上讲:“华为人年轻,可怕;年轻又有钱,更可怕;年轻有钱,再加上个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华为完了!”可见当时对这一事件的重视和焦虑。
既要合法,又不能损害公司文化、制度,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华为的应对措施内部叫做“人力资源变革”,具体举措实际上是一次员工集体大辞职,再集体大入职。华为规定,工作满8年的员工自愿离职,选择再入职,公司给予“N+1”的补偿,本质上,是公司买断了他们在公司工作的年限。
第三个案例:2018年降低公积金缴费比例
2018年5月11日,住建部、财政部、央行三部委发布的《关于改进住房公积金缴存机制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的通知》(以下称通知)文件规定: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下限为5%,上限由各地区按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的程序确定,最高不得超过12%。紧接着,北京、杭州等地主管单位进行了政策跟进,也发布了相似规定。在此之前,北京等地很多企业都是按照12%的上限缴纳。华为依据通知和“同地同标准”原则,将北京、上海、成都、济南、杭州和廊坊等地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调至5%,与深圳等地缴存标准一致。
以上三个案例发生在华为不同历史时期,第一个案例解决的是干部能上能下、待遇可升可降的问题;第二个案例是明确地表明了公司不搞终生雇佣制及消除了工号文化(工号按顺序排列,越是新员工工号越大,造成内部存在论资排辈现象);第三个案例解决的是公司不搞普惠式的高福利,待遇按贡献分配的问题。
这三个案例虽然发生在不同时期,但华为的管理思想始终没变过,即始终注意激发组织活力,保持组织战斗力,不让组织安逸和懈怠。
第一个案例,是干部开始安逸和懈怠了,需要管理和变革;
第二个案例华为不搞终生雇佣制,公司宁愿付出更大的财务成本的本意是希望员工时刻保持清醒,不要安逸,时刻要有危机感,不要“铁饭碗”;
第三个案例,避免普惠式的高福利,任正非很清楚部分欧洲的高福利造成了人性的懒惰,这样的国家是没有竞争力的,而普惠式的高福利并不能激励员工,因为它不是按贡献激励,也是没有拉开差距的激励。
因此,企业管理的核心命题之一是如何让组织持续保持活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持续经营。管理者需要有意识地、制度性地让“水”流动起来,让组织成员有高低、有评价、有危机、有威胁。实际上是一套逆人性本能的制度和安排,让员工远离懒惰、安逸和平均主义的舒适区,时刻都有危机感,因为企业本身是充满危机的。
管理的目的是对抗人的惰性。曾国藩曾经说过:“人败皆因懒”。庄子曰:“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对于个人来说,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主要看他能否克服惰性。惰性是人的本能,是自我保护的机制,是自然规律,是天性使然。管理的目的是克服人的惰性,是对抗自然规律,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
不仅仅是以上案例,事实上,激活组织贯穿于华为管理的始终。在华为发展还不错的时候,任正非大谈《华为的冬天》是这样;因5G技术受美国打压,任正非表示华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还是这样;华为的企业文化管理、客户为中心思想、人力资源管理、干部管理、压力管理、末位淘汰、自我批判、管理变革、甚至创新管理等等都是在激发组织活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因此,我们可以讲,组织激活是华为成功最大的秘密,贯穿始终!
——本文摘自彭小勇新书《华为组织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