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失效分析是通过系统的方法探究金属构件失效原因(如断裂、腐蚀、磨损、变形等)的过程,其方法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可分为宏观分析、微观分析、力学性能测试、理化分析等几大类。以下是常见的金属失效分析方法及具体应用:
一、宏观分析方法宏观分析是通过肉眼或低倍放大镜(通常≤10 倍)观察失效构件的整体特征,初步判断失效模式和起源,是失效分析的第一步。
外观检查:观察失效件的整体形态(如断裂位置、变形程度、表面损伤)、失效区域的宏观特征(如裂纹走向、锈蚀痕迹、磨损痕迹)。
例:断裂件的断口是否有明显的塑性变形(判断脆性 / 韧性断裂)、是否存在疲劳条纹的宏观表现(如贝壳纹)。
尺寸测量与变形分析:通过卡尺、千分尺等工具测量失效件的关键尺寸,对比原始设计值,判断是否存在过量变形(如弯曲、拉伸)。
宏观断口分析:通过低倍观察断口的颜色(如氧化程度提示失效时间)、纹理(如放射状条纹提示断裂源位置)、边缘特征(如剪切唇提示受力方向)。
微观分析借助高倍仪器观察失效部位的微观结构、缺陷和损伤细节,深入探究失效机制(如裂纹萌生原因、腐蚀形态)。
光学显微镜(OM)分析:放大倍数通常为 50-1000 倍,用于观察金属的显微组织(如晶粒大小、析出相分布)、近表面裂纹形态、腐蚀产物的微观特征等。
例:观察热处理不当导致的晶粒粗大是否引发断裂。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能谱分析(EDS):
SEM 放大倍数可达数万至数十万倍,能清晰观察断口的微观形貌(如疲劳辉纹、解理面、韧窝),确定断裂类型(疲劳、脆性、韧性等)。
EDS 可对失效区域的微区成分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夹杂物、元素偏析或腐蚀产物(如硫化物、氧化物)。
例:通过 SEM 观察到断口的疲劳辉纹,结合 EDS 发现局部硫元素富集,判断疲劳断裂与硫化物夹杂相关。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用于观察金属的亚微观结构(如位错组态、析出相的晶体结构),适用于分析材料内部微观缺陷对失效的影响(如高温合金中的位错运动导致的蠕变失效)。
通过测试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判断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或是否因性能退化导致失效。
拉伸试验:测试材料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等,判断材料是否因强度不足或塑性过低导致断裂。
冲击试验:通过夏比 V 型缺口冲击试验,测定材料的冲击韧性,评估材料在低温或冲击载荷下的脆性倾向(如低温容器断裂可能与冲击韧性不足相关)。
硬度测试:通过布氏、洛氏或维氏硬度计测量硬度,间接反映材料的强度或耐磨性(如轴承磨损过快可能与硬度不足相关)。
疲劳试验:模拟构件的循环载荷,测试疲劳极限或疲劳寿命,判断是否因疲劳强度不足导致失效(如汽车曲轴的疲劳断裂)。
断裂韧性测试:通过 KIC(平面应变断裂韧性)测试,评估材料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适用于含缺陷构件的失效分析(如压力容器的脆性断裂)。
通过化学成分分析、腐蚀产物分析等,判断材料成分是否合格或是否存在导致失效的化学因素。
化学成分分析:
采用光谱分析(如直读光谱仪)、化学分析法测定金属的主要成分和合金元素含量,判断是否因成分不符合标准(如杂质超标)导致性能劣化。
例:不锈钢因铬含量不足导致耐腐蚀性能下降,引发晶间腐蚀失效。
腐蚀产物分析:通过 X 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等方法分析表面腐蚀产物的成分(如铁锈的主要成分为 Fe₂O₃・nH₂O,氯化物腐蚀产物可能提示氯离子存在),确定腐蚀类型(如点蚀、应力腐蚀)。
相分析:通过 XRD 或电子探针(EPMA)分析金属中的物相组成(如钢中的碳化物类型),判断是否因相变导致性能异常(如过热导致的晶粒粗大)。
应力分析:通过有限元模拟(FEM)或应力测试仪器(如应变片),分析构件在服役过程中的应力分布,判断是否因应力集中(如尖角、缺口处)导致失效。
环境因素分析:针对腐蚀、高温氧化等失效,分析服役环境(如湿度、温度、介质成分)的影响,例如判断海水环境中的金属构件是否因氯离子引发应力腐蚀开裂。
工艺过程追溯:排查材料的冶炼、锻造、热处理、焊接等加工工艺是否存在缺陷(如焊接未熔合、热处理淬火不足),这些工艺问题可能成为失效的根源。
金属失效分析通常需要多种方法结合:先通过宏观分析确定失效模式和大致区域,再用微观分析和理化分析探究深层原因,最后结合力学性能测试和工艺追溯验证结论。例如,对于一根断裂的桥梁钢缆,可能先通过宏观断口观察发现疲劳特征,再用 SEM 确认疲劳辉纹,通过 EDS 分析是否有夹杂物,结合拉伸试验判断强度是否达标,最终确定失效是由应力集中 + 材料夹杂物共同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