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资料获取
收集设计文件(地勘报告、施工图、竣工验收资料)、使用历史记录、结构布置图(轴网、构件位置、层高)、梁柱截面尺寸等原始资料。
明确检测目的(如承重构件评估、改造前鉴定)、范围(全厂或局部区域)、方法(无损检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及人员分工。
现场条件调查
调查建筑当前使用条件,包括荷载变化(如设备增设、堆载增加)、改造情况(如加层、拆改)、环境腐蚀性(如化学物质、湿度)。
外观与变形检查
观察钢结构表面锈蚀、裂缝、变形、涂层脱落情况,重点检查承重构件(梁、柱)及节点区域。
测量结构变形(如挠度、倾斜)及基础沉降情况,校核结构轴网、构件位置、层高是否与图纸一致(无图纸时需详细测量)。
材料性能检测
钢材检测:抽样检测钢材强度,采用表面硬度法或化学成分分析法推断材料强度,必要时取样进行力学性能试验(抗拉强度、屈服强度)。
焊缝检测:检查焊缝外观质量(裂纹、气孔),采用超声波或射线探伤检测关键焊缝内部缺陷。
螺栓连接检测:检查螺栓松动、断裂情况,测量高强螺栓扭矩值。
防护涂层检测
抽样检测钢结构防护涂层厚度,评估耐久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构件尺寸与偏差检测
检测主要承重构件的截面尺寸,偏差需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裂缝与损伤评估
检测构件裂缝、局部变形(如翼缘屈曲)、锈蚀程度,分析其对承载力的影响。
荷载与使用功能核查
核查使用功能是否改变,实际荷载是否超出原设计值(如设备增设导致荷载增加)。
模型建立与计算
根据实测材料性能、结构布置及荷载情况,建立有限元模型或手算模型。
核算结构在正常使用及极端荷载(风荷载、雪荷载)下的承载能力,评估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抗震性能验算
验算结构抗震能力,检查抗震构造措施(如节点延性、耗能机制)是否符合设计标准。
报告内容
包括检测过程、方法、结果、结构安全性等级评定(如A级、B级、C级)及依据标准。
附检测数据、照片、图纸及计算书,确保报告可追溯性。
安全等级划分
A级:结构承载力满足要求,安全可靠。
B级:结构承载力基本满足要求,但需关注局部缺陷。
C级:结构承载力不足,存在安全隐患,需加固或维修。
D级:结构严重损坏,需立即停止使用并拆除。
隐患处理建议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结构,提出加固(如增设支撑、粘贴钢板加固)、维修或拆除建议。
针对材料性能不足、连接缺陷等问题,给出具体技术措施(如更换锈蚀构件、补焊裂缝)。
定期检测与复检
建议每3-5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测,重点监测高腐蚀或高荷载区域。
对加固或维修后的结构进行复检,确保处理措施有效,满足安全使用要求。
机构资质
检测机构需具备钢结构检测资质,检测人员需持证上岗。
安全措施
检测过程中需设置警示标志,避免高空坠物伤人。
报告时效
检测报告有效期一般为1年,超过有效期需重新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