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仍面临的下行风险和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增长仍未出现明显起色。我国经济运行处在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和短周期弱复苏的交织阶段,投资和出口出现下降,消费后劲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实体经济进入去杠杆初期,经济增速将继续呈现底部徘徊的特征。
由于资本回报下降,企业经营境况恶化,继续扩大负债投资的动力基本丧失,大量社会资金游离在实体经济之外。钢铁等工业部门产能过剩严重,钢铁与其下游行业共同步入漫长的去产能周期。
在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的背景下,中央的政策基调也出现了微调,较明确的提出了下半年政策侧重点调整为“稳增长”,强调“守住底线”的思维。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强调要以化解产能过剩为重要抓手,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的这一基调是始终如一的。对于钢铁行业来说,下半年将是一个关键的时期,经济增长趋缓,投资重点倾向于调结构,以激活内生动力。
以化解产能过剩为抓手加快产业升级
目前,企业债务及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明显浮现。但本轮中上游工业企业产能的结构性过剩决定了,无论从供给端清理,还是从内外需求端消化,均会十分困难,去产能化维持的时间将十分漫长。在此过程中,去库存化将与之长期并行,必然会导致工业品价格的下降,从而使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严峻的局面。
从产业组织结构看,越是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国有程度高、审批严格的行业,产能过剩越严重。在中期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背景下,如果不能加快淘汰和兼并重组,产能过剩行业的利润会继续下降,优秀企业也难以发展壮大。因此,中央强调,要以化解产能过剩为重要抓手,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钢铁等重化工业产能过剩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因此,去产能化也是市场的必然选择。政府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使这一过程的冲击不至于过大。政府主张淘汰一批、整合一批、转移一批、消化一批,主要依靠市场经济的方法,辅之以法律法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整过剩产能。
目前,各级政府的干预和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等体制性问题是产能过剩的根源,因此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限制地方政府干预微观经济的行为。一是通过调整财税体制,特别是理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改革以考核gdp增长为重点的政府官员政治晋升体制,消除地方政府不当干预企业投资的强烈动机。二是通过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硬化银行预算约束,理顺地方政府与银行的关系。三是通过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确保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利用公平竞争机制将落后产能淘汰出局。四是通过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土地管理制度,理顺土地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从根本上杜绝地方政府通过低价甚至零地价供地为企业提供补贴;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真正体现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减少通过转嫁资源环境成本获益的项目上马。五是通过改革现有的环境保护体制,保障环境保护相关法规的严格执行,防止地方政府牺牲环境为代价吸引资本流入,鼓励社会公众广泛监督。
为了保障钢铁工业平稳运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已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制定化解产能过剩的相关政策措施。
下半年可能出台更加严格环保政策作为配合化解产能过剩的措施,包括:针对《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推动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的起草、制定工作;制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的实施细则,初步该些地区到2017年的pm2.5减排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在年底完成第二阶段的国家环境空气网的建设,我国将有190个城市近950个监测点位组成的国家空气监测网投入运行,并且实时发布监测数据;部分省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将逐步推行至全国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