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医疗器械优先审批通道旨在加速创新产品、临床急需产品或具有重大公共利益产品的上市进程,其适用条件严格且明确。以下是三类医疗器械优先审批通道的核心适用条件及操作要点,结合法规与实务经验整理:
一、优先审批的法规依据主要文件:
《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国家药监局2016年第168号公告,2023年修订)
《医疗器械应急审批程序》(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地方性政策(如部分省份对重点产业项目的支持)
核心目标:
鼓励创新,推动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
满足临床急需,解决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公共健康安全。
定义:申请人通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即“绿色通道”)审查,且产品符合以下特征:
核心技术:拥有中国发明专利权(或国际专利,已在中国授权),且专利布局与产品核心技术直接相关;
技术先进性:国内首创(即无同类产品获批上市),或国际(技术指标显著优于同类产品);
临床价值: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可解决重大临床问题(如提高诊断准确性、缩短治疗周期、降低并发症风险等)。
操作要点:
需先通过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CMDE)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申请(通常需3-6个月审评);
获批后获得《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申请审查结果通知书》,作为优先审批的依据。
案例:
联影医疗的“全景动态PET-CT uEXPLORER”(全球首创全身成像设备);
启明医疗的“经导管人工肺动脉瓣膜系统”(国内首创介入治疗瓣膜疾病产品)。
定义:符合以下情形之一,且无有效治疗手段或产品:
罕见病治疗:用于治疗罕见病(如渐冻症、脊髓性肌萎缩症等),且国内无同类产品获批;
恶性肿瘤防治:用于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治疗或术后监测,且临床需求迫切;
儿童专用:专为儿童设计(如低剂量辐射影像设备、儿童专用植入物),且国内无替代产品;
老年病防治:用于老年常见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早期筛查或干预,且现有产品效果有限。
操作要点:
需提供临床机构出具的急需证明(如三甲医院主任医师签字、医院盖章的说明文件);
需证明产品与现有治疗手段相比具有显著优势(如疗效提升、副作用降低)。
案例:
诺诚健华的“奥布替尼片”(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获临床急需进口药品和医疗器械快速审批);
沛嘉医疗的“TaurusElite经导管主动脉瓣系统”(国内可回收瓣膜,用于高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
定义: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新冠疫情)中,用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或监护,且需紧急上市的产品。
操作要点:
需通过应急审批程序(如《医疗器械应急审批程序》),由省级药监局或国家药监局直接受理;
需提供疫情关联性证明(如产品用于新冠病毒检测、疫苗生产设备等);
审评周期大幅缩短(如新冠检测试剂从受理到获批仅需1-2周)。
案例:
华大基因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国内获批的应急审批产品);
迈瑞医疗的“SV300重症呼吸机”(疫情期间快速获批用于ICU治疗)。
定义:产品属于以下计划支持范围: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等专项;
“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的医疗器械课题;
地方重点科技计划(需省级药监局认可)。
操作要点:
需提供科技部门出具的立项证明(如合同书、任务书);
需证明产品与计划目标直接相关(如突破“卡脖子”技术)。
案例:
联影医疗的“7T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全球第三台、国内首台7T MRI);
先健科技的“髂动脉分叉支架系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用于主动脉疾病治疗)。
提交申请:
向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司提交《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申请表》及证明材料(如专利证书、临床急需证明、立项文件等);
申请时间:与注册申报资料同时提交(或单独提交,但需在注册受理前)。
形式审查:
国家药监局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符合条件的出具《优先审批审批意见通知书》,并公示10个工作日(无异议后进入优先审评)。
优先审评:
CMDE安排专人对接,优先开展技术审评(审评时限比常规程序缩短30%-50%);
需补正资料的,CMDE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在80个工作日内完成补正(常规程序为1年)。
行政审批:
国家药监局在2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常规程序为40个工作日)。
临床资源支持:
创新或临床急需产品需提前布局临床试验机构(如选择国家药监局认定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避免因机构资质问题延误审评。
数据质量要求:
优先审批不降低审评标准,需确保临床数据真实、完整、可追溯(如采用EDC系统电子化记录);
生物相容性、灭菌验证等非临床数据需符合ISO 10993、GB/T 16886等标准。
专利稳定性风险:
创新医疗器械需进行专利检索与无效分析,避免因专利纠纷导致注册证被撤销;
建议在申请前委托机构出具《专利稳定性分析报告》。
地方政策叠加:
部分省份(如广东、上海)对优先审批产品提供额外支持(如资金补贴、注册费减免),需关注地方政策并同步申请。
审评时限 | 技术审评≤60个工作日(创新) ≤90个工作日(临床急需) | 技术审评≤90个工作日(三类器械) |
行政审批时限 | ≤20个工作日 | ≤40个工作日 |
补正期限 | ≤80个工作日 | ≤1年 |
沟通机制 | 专人对接、预审会议 | 常规沟通(如发补后答疑) |
适用范围 | 创新/临床急需/应急/重大专项 | 普通三类医疗器械 |
提前规划:
在产品研发阶段即评估是否符合优先审批条件,同步准备专利、临床协议等材料;
与CMDE审评员进行预沟通(如参加“医疗器械审评沟通交流会”),明确审评要点。
动态跟踪:
通过国家药监局官网“优先审批公示”栏目查询同类产品审批进度,调整自身策略;
关注CMDE发布的《医疗器械优先审批审评报告》,了解审评关注点。
风险对冲:
对高风险产品(如植入式器械),建议同时准备常规审批路径,避免因优先审批失败导致上市延误;
委托CRO机构协助流程管理,降低合规风险。
三类医疗器械优先审批通道是加速产品上市的关键路径,但需严格满足条件并操作。企业应结合产品特性、临床需求及政策导向,制定差异化注册策略,以实现高效合规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