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ODI备案中的实质性审核:企业如何准备?
在境外直接投资(ODI)备案过程中,实质性审核是决定项目能否顺利通过的关键环节。不同于形式审查,实质性审核关注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可行性与风险可控性,是企业能否“合法出海”的核心门槛。
本文将系统梳理ODI实质性审核的审核重点、常见驳回原因与企业应对策略,帮助企业高效准备、精准应对。

什么是“实质性审核”?
实质性审核是指发改委、商务部、外汇管理局等部门在ODI备案过程中,对投资项目的背景、目的、资金、结构、风险等进行深入评估,判断其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是否具备真实投资意图与可持续经营能力。
审核部门与重点分工:

实质性审核的五大核心维度
1. 投资主体资质与经营状况
企业是否依法设立并持续经营(一般要求成立满1年以上);
是否具备与投资项目匹配的经营范围;
财务状况是否健康(无连续亏损、资产负债率低于70%、净资产回报率>5%);
是否具备实际经营场所与员工(空壳公司易被拒)。
✅ 建议准备:
Zui近三年审计报告;
纳税记录、社保缴纳证明;
企业官网、办公场地租赁合同等辅助材料。
2. 投资项目的真实性与合理性
项目是否真实存在(需提供合同、协议、注册文件等);
是否与企业主营业务相关;
是否存在“圈钱出境”或“虚假并购”嫌疑;
是否存在重复备案、频繁变更投资路径等行为。
✅ 建议准备: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含市场分析、财务预测、盈利模型);
投资协议/并购合同/合资协议;
境外合作方背景资料与信用证明;
项目时间表与资金使用计划。
3. 资金来源与用途的合法性
投资资金是否为企业自有资金;
是否存在借款、代持、非法集资等灰色资金来源;
资金用途是否明确、是否与项目匹配;
是否存在大额资金突击入账、异常流水等问题。
✅ 建议准备:
银行存款证明、贷款合同(如有);
Zui近6个月银行流水;
资金来源说明(需法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若涉及股东借款,需提供借款协议与还款计划。
4. 股权结构与实际控制人(UBO)透明性
投资路径是否清晰,是否存在多层SPV架构;
是否存在VIE、代持、隐性控制等结构;
实际控制人是否明确披露;
是否存在“壳中壳”结构规避监管。
✅ 建议准备:
股权结构图(逐层穿透至Zui终自然人);
实际控制人身份证明与声明;
若涉及VIE结构,需提供架构说明与合规分析;
所有境外公司拟注册文件草案。
5. 投资目的地与行业合规性
是否投向敏感国家(如受制裁地区);
是否涉及敏感行业(如房地产、娱乐、博彩、、新闻传媒等);
是否符合国家“鼓励类”对外投资导向(如高端制造、绿色能源、科技研发);
是否存在政策突变、法律风险、外汇管制等外部风险。
✅ 建议准备:
投资国法律法规摘要;
行业准入政策说明;
政治与汇率风险分析报告;
若属敏感行业,需提交必要性说明与风险控制方案。
实质性审核常见驳回原因

企业如何高效准备实质性审核?
✅ 1. 建立“合规清单”机制
按照发改委、商务部、外汇局要求,逐项准备材料;
每份材料需标注版本号、日期、责任人,确保可追溯;
所有信息需保持一致(如法人姓名、注册金额、投资金额等)。
✅ 2. 提前进行内部合规审查
由财务、法务、审计、税务等多部门联合预审;
对异常流水、亏损年度、股权变更等问题提前准备说明;
必要时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合规评估或尽职调查。
✅ 3. 制定“项目说明书”或“投资备忘录”
简洁清晰地阐述:投资目的、项目背景、资金安排、盈利模型、退出机制;
作为辅助材料提交,有助于审核人员快速理解项目逻辑。
✅ 4. 主动沟通,动态响应
在审核过程中,保持与主管部门沟通,及时回应补件要求;
若项目被质疑,主动提交补充说明或调整方案,避免“硬碰硬”。

结语:实质性审核不是“障碍”,而是“过滤器”
在监管趋严、跨境合规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实质性审核已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质量门槛”。企业唯有真实投资、合规出境、透明披露、风险可控,才能在全球市场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