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16750-4:2023《道路车辆—电气和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第4部分:气候负荷》是汽车电子零部件温变测试的核心,其温度范围设定与测试方法直接关联车辆在极端气候下的可靠性。本文从实验室专业角度,结合标准更新要点、温度分级逻辑及典型测试案例,系统解读温度参数设计与标准执行要点,为零部件环境验证提供技术参考。
一、ISO 16750-4:2023标准核心更新:温度范围的“严苛化”与“场景化”
2023版标准针对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等技术发展需求,对温度范围进行了重大调整,删除了原标准中适用性较低的等级,并新增高温段以适配发动机舱、电池包等特殊场景。
1.1 温度代码体系重构
旧版(ISO 16750-4:2006) | 新版(ISO 16750-4:2023) | 核心变化 |
温度代码A(-20℃~65℃) | 全部删除 | Zui低温度统一提升至-40℃,覆盖寒带地区极端环境 |
温度代码B(-30℃~65℃) | 全部删除 | 高温下限从65℃起步,新增U(165℃)、V(170℃)、W(175℃)、X(180℃)等级 |
Zui高温度160℃ | Zui高温度180℃(代码X) | 适配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等耐高温部件需求 |
示例:某车载雷达(安装于前保险杠)按新版标准应归属代码“C”(-40℃~85℃),而发动机舱内的点火线圈需执行代码“X”(-40℃~180℃)测试。
1.2 测试环境的“复合化”升级
标准明确要求温变测试需结合湿度、振动等环境应力,模拟实际行车中的复杂工况:
· 温度-湿度协同:车载电子需经历“-40℃(4h)→ 室温(1h)→ 85℃/85%RH(4h)”循环,累计50次,考核PCB板焊点在湿热交变下的抗开裂能力。
· 高温持续老化:发动机周边部件需额外进行“120℃下1000小时”持续测试,验证氟橡胶密封圈等材料的耐高温老化性能(测试后硬度变化率需≤20%)。
温度范围设定逻辑:基于安装位置的
“场景映射法”
实验室需根据零部件在车辆中的实际安装位置,结合环境负荷特性,精准匹配温度参数。ISO 16750-4:2023将安装位置分为“驾驶舱内”“发动机舱”“底盘”等6大类,每类对应差异化的温度范围。
2.1 典型安装位置与温度范围
· 驾驶舱内(如中控屏、仪表盘):
温度范围:-40℃~85℃(代码C),需耐受阳光直射导致的局部高温。测试中需叠加“太阳辐射模拟”(1000W/m²,波长300~1100nm),考核显示屏在高温下的亮度衰减率(≤15%为合格)。
· 发动机舱(如ECU、传感器):
温度范围:-40℃~150℃(代码T),部分靠近排气管的部件需达180℃(代码X)。例如,某发动机ECU测试需经历“-40℃(2h)→ 150℃(2h)”循环100次,每次循环升降温速率5℃/min,测试后通信延迟需≤50ms。
· 底盘系统(如ABS传感器、轮毂电机):
温度范围:-40℃~120℃(代码P),并需叠加“盐雾腐蚀”(5%NaCl溶液,pH 6.5~7.2)测试,模拟冬季融雪剂环境(测试后绝缘电阻≥100MΩ)。
2.2 特殊部件的“定制化”参数
· 动力电池包:虽不属于ISO 16750-4直接覆盖范围,但需参考其温度逻辑,执行“-40℃~55℃”温变循环(充放电状态下),测试后容量衰减率需≤8%(国标GB/T 31485-2015补充要求)。
· 车规级芯片:需满足AEC-Q100 Grade 2(-40℃~125℃),与ISO 16750-4代码“U”(165℃)形成互补,覆盖芯片焊接后的高温回流焊工艺验证。
实验室测试执行要点:从设备校准到数据解读
3.1 核心设备性能要求
温变试验箱需满足以下指标,方可确保测试有效性:
参数 | 标准要求 | 实验室控制目标 |
温变速率 | 5℃/min(空气) | 8℃/min(实测,空载) |
温度均匀度 | ≤±2℃(工作空间内) | ±1.5℃(@85℃,满载) |
湿度控制范围 | 10%~98%RH | 5%~98%RH(扩展能力) |
校准验证:每年需使用铂电阻温度计(精度±0.1℃)在空载/满载状态下进行3点校准(-40℃、25℃、150℃),数据偏差超±1℃时需立即停用设备。
3.2 测试流程与判据示例
以某车载摄像头(安装于后视镜)为例,完整测试流程如下:
1. 预处理:25℃/50%RH环境静置24h,初始检测:分辨率1920×1080(无坏点),视场角120°±5°。
2. 温度循环:-40℃(2h)→ 85℃(2h),循环50次,温变速率5℃/min。
3. 中间检测:每10次循环后进行功能验证,重点检查低温启动时间(≤3s)、高温下图像噪点(≤10个/帧)。
4. Zui终判定:测试后外观无裂纹,电性能参数变化量≤初始值的10%,则判定合格。
标准执行常见误区与规避策略
· 误区1:直接套用旧版GB/T 28046.4标准(基于ISO 16750-4:2006),导致低温下限仅-30℃,无法覆盖东北严寒地区需求。
规避:实验室需建立“标准版本追踪机制”,对2023年后新开发的零部件强制采用ISO 16750-4:2023。
· 误区2:忽略样品通电状态测试。
规避:按标准Clause 5.2,测试过程中样品需处于“典型工作模式”(如摄像头持续录像、ECU执行诊断程序),否则无法模拟真实功耗下的温度分布。
总结:标准与技术发展的协同
ISO 16750-4:2023通过温度范围的“严苛化”、环境的“复合化”升级,为汽车零部件可靠性验证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实验室需以“场景映射法”为核心,精准匹配温度参数,同时强化设备校准与过程控制,方能为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等技术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测试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