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墙保温材料界望眼欲穿的《建筑防火规范》(2014报批稿)终于有眉目了。
7月底,在建筑保温隔热行业的一次质量大会上,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总工程师、《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范》主编杨西伟透露,《建筑防火规范》正在由住建部与公安部进行会签,有望近期由两部委联合发布。
从2009年开始着手,至今才有结果。在《建筑防火规范》5年的难产过程中,发生了由外墙保温材料引发的北京央视新址附属文化中心、上海胶州路教师公寓、沈阳皇朝万鑫大厦3场人员伤亡惨重的火灾。住建部和公安部的《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公通字[2009]46号,俗称“46号文”)、公安部的《关于进一步明确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消防监督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公消[2011] 俗称“65号文”)、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46号文,俗称“新46号文”)等有关保温材料文件也相继出台。
无论是从早期两部委的“46号文”,还是此次定稿的《建筑防火规范》,针对建筑保温的防火要求在不断地调整过程中,也逐渐明确。
最严防火规范出台
《建筑防火规范》对外是住建部与公安部就节能与防火的监管之争,对内则是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江湖地位”之争。
从2011 年的征求意见稿,到2012年的送审稿,到最终报批稿之后的5次修改,多方关注、争论的结果就是——史上最严规范的推出。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查阅了《建筑防火规范》报批稿后分析发现,针对“建筑保温和外墙装饰”的相关规定虽然pdf版只有2页,但涵盖了各类建筑,每个条款表述严谨,条款之外甚至还有附加条款。作为外行人来看多少会摸不着头脑。
《建筑防火规范》对外墙内保温、夹心墙保温、外墙外保温三种建筑保温方式都做了表述。其中针对国内广泛应用的外墙外保温系统更是着墨最多,主要分为住宅建筑、其他建筑。
对于住宅建筑,建筑高度大于100米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建筑高度大于27米,但不大于100米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建筑高度不大于27米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详见文中图表)
除了住宅建筑和设置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外,其他建筑的建筑高度大于50米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建筑高度大于24米,但不大于50米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建筑高度不大于24米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
上述这些条款是这几次修订的最终结果,杨西伟最强调的还是《建筑防火规范》针对建筑采用b1级、b2级材料的附加规定,“这两个规定都比较严格”。企业要思考防护层厚度首层不小于15毫米时应该怎么做?每层增加的水平防火隔离带与保温体系如何协调匹配?施工时局部怎么处理?“大家要给予重视”。
对于防火隔离带的要求其实早已明晰。从早期的“46号文”发布,以及经过2012年、2013年的发展,到现在《建筑防火规范》的定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相关专家就一直在编制相关的标准。
不过,对于防火隔离带,业内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杨西伟所在的促进中心曾对竣工一两年的外保温防火隔离带工程做过调研,“令人不够放心”,防火隔离带与保温隔热主体之间容易出现裂缝,“大家要重视隔离带的设置与施工”。
据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了解,最近网上热议的“绷带楼”,其实就是保温层出现裂缝、局部脱落,被补上白色、黑色、深灰色的防水涂料或防水胶的结果。
防火是结果不是目的
保温材料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暴露出企业技术体系研究缺乏的短板。不过,保温材料行业5年来频繁地政策变动也是诱因:企业被市场忽悠,被短期的政策所迷惑,对什么都感兴趣,造成对技术投入的失误。
从今天的中国来看,保温材料行业的技术都是实用型的,企业作为技术研发的第一线,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工作。甚至很多企业拿出的新技术专家都没有听过。不过,杨西伟建议企业在选择技术路径时要对国内外情况做对比分析,将选定技术的基础理论根源做好研究,“市场不止有风险,更有风波,企业不要跟风”。
其实,保温材料行业的一些新技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有些已经定型,并且在工程上得到使用,比如有些材料就从b2级升级到b1级,也有的从b1级升级到复合a级。
问题是,有时候企业的升级产品与工程中供应的并不一致。比如很多复合a级的材料其实在工程中并不使用,只是为了检测时证明产品是复合a级的。
因此,杨西伟表示,企业研发新材料、新技术,使得保温材料燃烧等级上升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现在研究的是保温隔热材料和保温隔热体系,不是在研究防火体系。工作方向是在保证保温隔热效果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提高防火性能。这样才能解决国际上技术方向与我们不一致的问题。
根据近年来与国际交流发现,目前欧洲大部分国家保温材料使用的是b2级体系,德国稍微高一级,是b1级。另外,国外的住宅以低层建筑为主。正是基于我国自身技术的研究,《建筑防火规范》标准中才有了比较严格的防火隔离带规定,以及对防火窗的具体要求。
尽快明确价格底线
一个技术政策绝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根植于全行业总体产业情况、产品质量和技术能达到何种水平、行业内的企业能够提供什么样产品。据杨西伟透露,《建筑防火规范》在报批稿之后又进行了5次修改,都是建立在行业提供的试验结果、数据基础上的,其提供了修改依据。
虽然有完善的技术政策、试验数据,外保温材料在做市场推广时,很多企业反映技术并不被市场接受。
杨西伟在这方面也深有体会。从1999年到2008年,国内建筑节能示范工程一直是杨西伟所在的促进中心来推广。“在建筑节能技术向工程推广和使用过程中,我亲自体会到这种困难”。他表示,虽然现在建筑节能被广泛接受,但设计师与开发商仍表示,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始终是他们不放心的原因。
将工程质量问题单一归到材料企业身上并不客观。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原副司长王树平表示,建筑业工程质量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就是低价中标。其中一种方式就是总包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投标,中标后将矛盾转移给分包商,然后类推最终由材料企业来承担。
杨西伟表示,应该让开发商与施工单位在采购时清楚行业的价格底线,但现阶段保温隔热产品价格底线仍没有做起来。假如没有质量、价格底线,即便有严格的标准规范,仍不能杜绝火灾的发生。
7月底,在建筑保温隔热行业的一次质量大会上,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总工程师、《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范》主编杨西伟透露,《建筑防火规范》正在由住建部与公安部进行会签,有望近期由两部委联合发布。
从2009年开始着手,至今才有结果。在《建筑防火规范》5年的难产过程中,发生了由外墙保温材料引发的北京央视新址附属文化中心、上海胶州路教师公寓、沈阳皇朝万鑫大厦3场人员伤亡惨重的火灾。住建部和公安部的《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公通字[2009]46号,俗称“46号文”)、公安部的《关于进一步明确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消防监督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公消[2011] 俗称“65号文”)、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46号文,俗称“新46号文”)等有关保温材料文件也相继出台。
无论是从早期两部委的“46号文”,还是此次定稿的《建筑防火规范》,针对建筑保温的防火要求在不断地调整过程中,也逐渐明确。
最严防火规范出台
《建筑防火规范》对外是住建部与公安部就节能与防火的监管之争,对内则是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江湖地位”之争。
从2011 年的征求意见稿,到2012年的送审稿,到最终报批稿之后的5次修改,多方关注、争论的结果就是——史上最严规范的推出。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查阅了《建筑防火规范》报批稿后分析发现,针对“建筑保温和外墙装饰”的相关规定虽然pdf版只有2页,但涵盖了各类建筑,每个条款表述严谨,条款之外甚至还有附加条款。作为外行人来看多少会摸不着头脑。
《建筑防火规范》对外墙内保温、夹心墙保温、外墙外保温三种建筑保温方式都做了表述。其中针对国内广泛应用的外墙外保温系统更是着墨最多,主要分为住宅建筑、其他建筑。
对于住宅建筑,建筑高度大于100米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建筑高度大于27米,但不大于100米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建筑高度不大于27米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详见文中图表)
除了住宅建筑和设置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外,其他建筑的建筑高度大于50米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建筑高度大于24米,但不大于50米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建筑高度不大于24米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
上述这些条款是这几次修订的最终结果,杨西伟最强调的还是《建筑防火规范》针对建筑采用b1级、b2级材料的附加规定,“这两个规定都比较严格”。企业要思考防护层厚度首层不小于15毫米时应该怎么做?每层增加的水平防火隔离带与保温体系如何协调匹配?施工时局部怎么处理?“大家要给予重视”。
对于防火隔离带的要求其实早已明晰。从早期的“46号文”发布,以及经过2012年、2013年的发展,到现在《建筑防火规范》的定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相关专家就一直在编制相关的标准。
不过,对于防火隔离带,业内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杨西伟所在的促进中心曾对竣工一两年的外保温防火隔离带工程做过调研,“令人不够放心”,防火隔离带与保温隔热主体之间容易出现裂缝,“大家要重视隔离带的设置与施工”。
据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了解,最近网上热议的“绷带楼”,其实就是保温层出现裂缝、局部脱落,被补上白色、黑色、深灰色的防水涂料或防水胶的结果。
防火是结果不是目的
保温材料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暴露出企业技术体系研究缺乏的短板。不过,保温材料行业5年来频繁地政策变动也是诱因:企业被市场忽悠,被短期的政策所迷惑,对什么都感兴趣,造成对技术投入的失误。
从今天的中国来看,保温材料行业的技术都是实用型的,企业作为技术研发的第一线,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工作。甚至很多企业拿出的新技术专家都没有听过。不过,杨西伟建议企业在选择技术路径时要对国内外情况做对比分析,将选定技术的基础理论根源做好研究,“市场不止有风险,更有风波,企业不要跟风”。
其实,保温材料行业的一些新技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有些已经定型,并且在工程上得到使用,比如有些材料就从b2级升级到b1级,也有的从b1级升级到复合a级。
问题是,有时候企业的升级产品与工程中供应的并不一致。比如很多复合a级的材料其实在工程中并不使用,只是为了检测时证明产品是复合a级的。
因此,杨西伟表示,企业研发新材料、新技术,使得保温材料燃烧等级上升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现在研究的是保温隔热材料和保温隔热体系,不是在研究防火体系。工作方向是在保证保温隔热效果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提高防火性能。这样才能解决国际上技术方向与我们不一致的问题。
根据近年来与国际交流发现,目前欧洲大部分国家保温材料使用的是b2级体系,德国稍微高一级,是b1级。另外,国外的住宅以低层建筑为主。正是基于我国自身技术的研究,《建筑防火规范》标准中才有了比较严格的防火隔离带规定,以及对防火窗的具体要求。
尽快明确价格底线
一个技术政策绝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根植于全行业总体产业情况、产品质量和技术能达到何种水平、行业内的企业能够提供什么样产品。据杨西伟透露,《建筑防火规范》在报批稿之后又进行了5次修改,都是建立在行业提供的试验结果、数据基础上的,其提供了修改依据。
虽然有完善的技术政策、试验数据,外保温材料在做市场推广时,很多企业反映技术并不被市场接受。
杨西伟在这方面也深有体会。从1999年到2008年,国内建筑节能示范工程一直是杨西伟所在的促进中心来推广。“在建筑节能技术向工程推广和使用过程中,我亲自体会到这种困难”。他表示,虽然现在建筑节能被广泛接受,但设计师与开发商仍表示,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始终是他们不放心的原因。
将工程质量问题单一归到材料企业身上并不客观。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原副司长王树平表示,建筑业工程质量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就是低价中标。其中一种方式就是总包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投标,中标后将矛盾转移给分包商,然后类推最终由材料企业来承担。
杨西伟表示,应该让开发商与施工单位在采购时清楚行业的价格底线,但现阶段保温隔热产品价格底线仍没有做起来。假如没有质量、价格底线,即便有严格的标准规范,仍不能杜绝火灾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