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来张江近二十年了。从刚来时张江药谷的鸟不拉屎,到现在的房价高攀不起。能彰显张江这旮旯儿发生了“惊天地、泣鬼神”变化的是,当时公司的老板为了省钱,在张江买了两套房子作为员工集体宿舍,不成想“无心插柳柳成荫”,这笔投资竟然成了公司史上盈利高的一笔投资!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意外和惊喜。而我,作为标准的张江男一枚,在经历了魔幻的2020后,突然想停下来写写这二十年中国生物医药研发的发展史,回忆过去的同时,也想雄心勃勃而又慢条斯理的的梳理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本土生物医药企业,展现这个行业的复杂和冲突,体验研发如战场的残酷与奢华。
开头篇,经历颇多的我,感慨,也是先想到的就是写写跨国药企中国研发中心的大开大合、跌宕起伏。今年对这句话的感触更深,一转眼就到Q4了,惊涛骇浪的疫情给全球生物医药股市带来了摧枯拉朽的行情,医药、疫情相关板块碾压式的趋势真的让我悔青了肠子,自己就在这个行业、就站在站台上,竟然没有上车!还有国内一大波Biotech公司高举社会主义创新药的伟大旗帜在纳斯达克、港股、创业板、科技版的发行制度红利中放飞自我、轮番上市,真是时势造英雄......
让我们先来看看与美国硅谷对飚的中国张江药谷:
再来看看无论是研发人员,还是为研发人员提供上下游试剂、耗材、仪器、打包服务的各大国内外品牌销售们为聚集的谈话、谈判地(免费给🌟咖啡做广告了):
研发行业的老兵们应该都很熟悉的地方,很多楼已经改名换姓了,是否勾起了你们的深度回忆?虽然令人唏嘘不已,但好在这里依然是药谷为集中的研发革命根据地。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跨国药企对中国市场的关注以及中国2001年加入WTO,跨国药企陆续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战略部署无外乎in China for China 或 in China for Global,这其中只有极少数将公司建在了北京,绝大部分都将研发建在了更具国际视野、投资环境、人才储备丰厚的上海。具代表性的公司:1997年,诺和诺德在北京设立研发中心,这应该是(没有准确考究过)个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跨国药企;2004年,罗氏研发(中国)成立,这应该是(没有准确考究过)个在上海建立研发中心的跨国药企;2005年,辉瑞中国研发中心在上海设立;2006年,阿斯利康成立亚洲及新兴市场创新医药研发团队,并于2013年迁至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2006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在上海成立,2007年CNIBR正式投入运营;2007年,葛兰素史克(GSK)中国研发中心在上海成立;2008年赛诺菲成立中国研发中心;2009年,雅培(上海)研发中心建成,彼时艾伯维还未从雅培公司中拆分出来;2010年,礼来宣布在上海建立“礼来中国研发中心”,2012年礼来中国研发中心正式投入运营;2014年强生成立亚太创新中心总部位于上海;2014年,安进公司宣布正式启动位于上海科技大学校区的安进亚洲研发中心;2016年默沙东中国研发中心默沙东研发(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启用。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海归研发人才跟随着跨国企业的脚步回到中国,建立起一个又一个的新药研发中心,又直接带动了中国研发服务CRO产业的高速发展,在这其中,受益大的当属如今国内的CRO公司,如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睿智化学等实验服务外包公司。
跨国药企齐聚张江设立研发中心的盛况前后持续了约二十年。近年来,跨国药企中国研发中心纷纷调整在华策略,令人玩味的是,很多公司的中国研发团队都成了跨国药企重组、调整的对象。在我的印象里,比较早调整的是2015年AbbVie艾伯维关掉它们在中国的肾病研发中心;但重磅的是2017年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SK)宣布关闭位于上海张江的神经疾病研发中心,这曾是跨国药企在中国研发的一面旗帜,因为它是唯一一家将其核心疾病领域的研发放在中国的跨国药企;同一年,礼来在中国关闭了位于上海张江的“礼来中国研发中心”,而该研发中心仅仅运营了5年;也是在这一年,阿斯利康也与国投创新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在中国成立迪哲(江苏)医药有限公司,实际上也是“调整”了自己的自己中国早期研究团队;之后2018年,诺和诺德宣布裁员,因为涉及的中国研发员工数量非常少,所以影响不大;2019年,另一家制药巨头也地震了,诺华上海研发中心战略调整其中国早期研发中心,波及上百名从事于早期药物发现领域的科学家。不过,另外还有一些跨国药企的显示出了不同的格局,如安进、强生等虽然一直在进行各种调整,但依然保留着研发中心,留着在中国进行合作开发的端口……
“调整”的原因,官宣说法一般都是战略调整,内部八卦很多,但节约研发开支应该大家心照不宣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件行业大事件,2017 年中国正式加入ICH,由于研发数据结果得以互认,导致跨国药企投入巨资设立中国研发中心某种程度上有些资源浪费,从而进行战略了诸多战略调整。2018年仿制药“带量采购”靴子落地,中标者虽然可以获得表面风光的市场份额,但过低的价格直接吞噬了药企的利润空间,也让大量的医药代表从业者迎来了失业的焦虑和忧愁。创新药研发的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生物药还是化药,国内外新药研发的差距慢慢缩小,专利期的问题困扰着大量跨国药企,这些药企被倒逼着寻找国内的药企作为合作伙伴,逐步融入到中国市场的“游戏规则”中来。再加上,国内仿制药质量提升,随之而来的就是跨国药企裁员。的中国,随着投资、创新、生物医药研发环境的不断优化,“逼迫”着越来越多的外企调整在华策略。
这些战略调整发生了多次,篇幅所限本文就不再详细展开了,简单来说,跨国药企逐渐均将投资巨大而效果不佳的中国区药物早期研发团队进行了大规模缩减,转而注重临床实验和与本土科研机构、药物研发机构的合作。纵横数十年的跨国药企中国研发中心,对中国大的贡献,是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培养了大量创业型Biotech人才。
结语:
中国人口红利足够大,市场前景足够吸引人,大部分跨国药企都愿意来分一杯羹。但是由于中国市场监管、政策的独特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玩转中国市场。想做中国市场风生水起的,目前看起来跨国药企的中国研发之路不太顺利,从而将更好的机会留给了国内的Biotech,是否能站在风口上起飞,就要看真正的本土研发实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