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清华大学发布首个室内pm2.5污染公益调研报告。结果显示,相对于室外pm2.5污染,室内pm2.5污染对人的影响更显著,室内pm2.5吸入量为室外的4倍。
本次调研于2014年11月14日至2015年1月30日开展,由407名志愿者采集了11万小时的室内pm2.5数据,覆盖北京13个区县的7703个检测点。调研发现,在总体平均意义上,室内pm2.5浓度与同期室外浓度存在0.67的比例关系,即室内是室外的三分之二,这体现了建筑物对人体的防护效应。同时,随着室外污染程度的提高,室内外浓度比值呈现下降趋势。
在同等外部条件下,办公环境的室内等级略优于居住环境;楼层17层以上室内等级最优,距离主干道大于500米的建筑略优于小于500米。志愿者的采样点按楼层分为1至8层、9至16层、17层以上三类。对比得出,17层以上在几乎所有室外pm2.5浓度区间中都表现出室内浓度的最低值。
报告显示,除了室外空气质量,人的行为也将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空气净化器、中央空调对室内空气净化起到了明显作用;开窗通风的作用则因室外情况而异。此外,吸烟、烹饪、打扫等行为也会引起室内pm2.5浓度的短期峰值。
针对此份报告的结论,多位环保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室内本身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家具、地板等产生的气态污染物,包括甲醛、挥发性有机物等,还有细菌等一些飘尘,除了起油锅会产生少量pm2.5以外,室内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产生pm2.5,室内的颗粒物主要通过大气传输。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段玉森认为,污染物浓度在高度上的垂直分布,一定程度取决于气象条件。静稳条件下,近地面由于受到扬尘等因素的影响,污染物浓度较高。就颗粒物污染来说,在大气层里高低之间的浓度差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