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
人民网发布第一季度的文化经济运行监测与分布报告中,以“繁荣”为关键词展开了“季度谈话”。除了文化消费的持续增长带给我繁荣的信心外,还有两个宏观基本面的判断让文化行业创业者激动不已,那就是“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让文化产业具有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现实可能,同时,文化输出正在成为创业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
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让中国文化产业输出拥有了融入全球竞争的现实根基。
综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韩、中澳自由贸易区等国家层面的战略构想及其实施效果,连接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机场、港口、高铁、车站、公路、服务区等基础设施将会更加完善,空中航线、海上航线和陆地交通的频度也会进一步加密,将有效缓解彼此互为文化目的地的空间可进入性制约,从而有效带动游客的跨国流动。据国家文化局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国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1.5亿人次的中国游客,2000亿美元的文化消费。同时还将吸引沿线国家8500万人次来华文化,拉动文化消费1100亿美元。从国际文化发展历程和经验来看,相对于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吸引物,空间的可进入性对文化流向、流量、组织方式和消费行为的作用更为显著。文化行业的基础平台的到了空前的稳固。
二、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中,旅游行业应该成为承载文化产业输出的先遣军。
进一步扩大沿线各国在彼此国家的文化宣传与推广,发挥市场主体的力量,拉近国民之间的情感距离。旅游活动是以游客的认知和好感为前提的,做好文化形象宣传和目的地推广活动,是文化领域承接国家战略需要重点着力和务实推进的专业工作。不要一说宣传推广就是国家文化局的事情,就是国外文化推广机构的事情,这里面有很多的商业空间。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很多这方面的事情都是通过非政府机构来运作的,像韩国的观光公社、法国的法兰西之家、美国的品牌美国等。就是新加坡文化局这样的政府机构,其驻外办事处的运作也是市场化色彩很浓厚。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我国的文化外宣和市场推广工作肯定也是往这个方向走的,特别是“一带一路”涉及到这么多的国家和地区,不可能都去设办事处吧。只要往市场化方向走,创业者就会有商业空间,我们需要做好这方面的研发和人才储备,特别是要学会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去说别人感兴趣的中国故事。海外文化目的地在我国的推广活动已经基本上市场化了,从组织架构、人员雇佣、路演和专项促销等业务层面来看,它们是很讲究专业与效率的。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不可能派大量的专业人员驻在中国,那样成本太高了。所以无论是政府部门、公共组织,还是商业机构,势必要寻找在中国的合作伙伴,特别是那些了解文化市场与消费诉求的公关传媒公司,以及有较强的客户粘着度和市场组织能力的旅行服务公司。现在越来越多的海外推广机构开始主动寻求上述机构合作,艺万贝就接到很多的慕名而来的单子,这些咨询多数十分仰慕中国文化,而且在中国市场中很难找到专业研究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并且在商业运作上成熟完善的企业。艺万贝在服务海外目的地的同时,也为文化市场主体注入全新的商业力量。从学术的视角看,这些致力于弘扬中国文化的公司也在重新定义文化产业的边界。
我们不仅要为双向和多边交流的游客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还要为海外的文化投资提供更加完善的商业服务。从现状和趋势来看,我国出境文化的人次和消费总额都将很快全面超过入境文化,而且差距还会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汇率、签证、价格、商品质量、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当然也有文化部门自身的问题。从短期来看,这些不利因素不可能有大的改变,因为这涉及到周期性的因素和综合性的政策设计。这就需要我们因势利导,顺应国家战略,推动更多的旅行社、酒店、景区、餐饮、零售、地面交通等涉旅企业走出去,拉动文化装备制造业的出口规模,优化文化用品的出口结构,通过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以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的形式在海外为中国和全世界的游客提供服务。游客出去了,实体企业出去了,再与目的地政府谈银联卡、保险救援、中文电视、中文报刊等服务项目落地的问题就会相对容易得多。中国的游客和企业还需要法律、财务、审计、规划、设计、教育培训等专业服务啊,这样一想,文化产业创新空间就太大了。
文章来源:大连海洋之星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作者:海之星(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