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读哲学可以使人智慧,那么学习经济学则令拥有理性思维,换句话说,懂得经济学了,一个人就会时时以一种经济分析的方式思考问题,在作出决定之前,会考虑到收益与成本,处处将边际分析等作为工具。一般人就会得出结论,经济学家是实干家,是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更是我们国家当前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的中流砥柱。
于是,在常人看来,那些对经济理论、经济发展规律等熟透的经济学者,是何等学识深厚;对于那些学经济方面专业的大学生们,也是投来另一种眼光,将来找工作就业不会成问题,至少社会发展是需要这方面的人才的,只要有真才实学,不像其他文科类的,如文学历史,诸如此类的,都显得太虚无,经不起现实社会的“现实考验”。因为,对市场供求、通胀、金融危机等,你无法去分析;因为,这个现实的社会,是要看你为社会创造了多少的财富价值……
实际上,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读。正如《经济学内外》一书的作者梁小民先生所感慨的,初学经济时,年轻气盛,把它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热衷于边际分析等技术性的内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悟出一个道理:经济学,其实也是一种人生哲学,是教人如何正确对待人生的。比如说,沉没成本实为一种永不后悔的人生态度,最大化追求的是一种均衡与和谐。
梁先生在书中论说怀特的《拯救亚当·斯密》那一文章中,提到,世人争相议论亚当·斯密此人极为矛盾,主要是因为他有两部极为矛盾的著作,即《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虽然说,亚当·斯密是以《国富论》而成名,但他的成就主要还是体现在后一本书《道德情操论》,这本书花了他更多的心血。
之所以人们认为他们矛盾,不可理喻,主要是:前者,主要是一种利己思维,不过当人人都为自己讲求实惠了,那么整个社会也将受益,价格可以把利己引导利于整个大社会;而后者就是一种利他的思考方式了,但人与人的区别在人性,是有道德性的。所以,“利己”与“利他”,在此统一了,两种思想发展到最后的结果,都是有益于大社会。
值得注意的是,后者较前者,更加明确地阐明了一个基本含义:市场经济,应当是一种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道德与情感因素,市场经济将会走向灾难。再进一步解释,那就是,一个人如果不讲道德,不讲诚信,是难以立于世间的,而作为一个市场经济社会也是如此,如果社会上的每一个经济人或者一些经济人,过于利己,不遵守市场规则,不讲道德,过于将在市场上竞争放在经济技术层面,热衷于那些技术分析,而走火入魔――造假、掺假、不分黑白,那么市场经济是无法开展下去,必将混乱,而瘫痪。最终受害的是所有的人,虽然政府部门会采取补救措施,但心理恐慌是一时难以消除的,这就是不会“做人”的结果,是没正确运用经济学这一种人生哲学的结果。
如今,我们国家消费恐慌已经够多了,多得让人害怕,看看三鹿害死了多少儿童;多得让人掉眼泪,看看那些柑桔果农守着一堆堆如山的柑桔变坏;多得让人连鸡生的蛋,也不敢去吃......我不敢在此危言耸听,不知这样的消费恐慌还将有多少“恐慌事件”,谁也说不清楚,现在政府各方都在挽救市场,稳定情绪,但如果日后不从源头上认清此类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那么挽救将是一场徒劳的自耗之战,最后没有力气了,那就听天由命吧。这难道就不会发生吗?
消费恐慌,让人应付不过来,全国人民都乱了。殊不知,亚当·斯密早在n年前都把理论搞出来了,梁小民先生也不是早就提到了吗?以后还是当个怪学生,把它学好,不该忽视经济学最重要的精辟之处或灵魂所在,这才是硬道理。
于是,在常人看来,那些对经济理论、经济发展规律等熟透的经济学者,是何等学识深厚;对于那些学经济方面专业的大学生们,也是投来另一种眼光,将来找工作就业不会成问题,至少社会发展是需要这方面的人才的,只要有真才实学,不像其他文科类的,如文学历史,诸如此类的,都显得太虚无,经不起现实社会的“现实考验”。因为,对市场供求、通胀、金融危机等,你无法去分析;因为,这个现实的社会,是要看你为社会创造了多少的财富价值……
实际上,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读。正如《经济学内外》一书的作者梁小民先生所感慨的,初学经济时,年轻气盛,把它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热衷于边际分析等技术性的内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悟出一个道理:经济学,其实也是一种人生哲学,是教人如何正确对待人生的。比如说,沉没成本实为一种永不后悔的人生态度,最大化追求的是一种均衡与和谐。
梁先生在书中论说怀特的《拯救亚当·斯密》那一文章中,提到,世人争相议论亚当·斯密此人极为矛盾,主要是因为他有两部极为矛盾的著作,即《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虽然说,亚当·斯密是以《国富论》而成名,但他的成就主要还是体现在后一本书《道德情操论》,这本书花了他更多的心血。
之所以人们认为他们矛盾,不可理喻,主要是:前者,主要是一种利己思维,不过当人人都为自己讲求实惠了,那么整个社会也将受益,价格可以把利己引导利于整个大社会;而后者就是一种利他的思考方式了,但人与人的区别在人性,是有道德性的。所以,“利己”与“利他”,在此统一了,两种思想发展到最后的结果,都是有益于大社会。
值得注意的是,后者较前者,更加明确地阐明了一个基本含义:市场经济,应当是一种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道德与情感因素,市场经济将会走向灾难。再进一步解释,那就是,一个人如果不讲道德,不讲诚信,是难以立于世间的,而作为一个市场经济社会也是如此,如果社会上的每一个经济人或者一些经济人,过于利己,不遵守市场规则,不讲道德,过于将在市场上竞争放在经济技术层面,热衷于那些技术分析,而走火入魔――造假、掺假、不分黑白,那么市场经济是无法开展下去,必将混乱,而瘫痪。最终受害的是所有的人,虽然政府部门会采取补救措施,但心理恐慌是一时难以消除的,这就是不会“做人”的结果,是没正确运用经济学这一种人生哲学的结果。
如今,我们国家消费恐慌已经够多了,多得让人害怕,看看三鹿害死了多少儿童;多得让人掉眼泪,看看那些柑桔果农守着一堆堆如山的柑桔变坏;多得让人连鸡生的蛋,也不敢去吃......我不敢在此危言耸听,不知这样的消费恐慌还将有多少“恐慌事件”,谁也说不清楚,现在政府各方都在挽救市场,稳定情绪,但如果日后不从源头上认清此类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那么挽救将是一场徒劳的自耗之战,最后没有力气了,那就听天由命吧。这难道就不会发生吗?
消费恐慌,让人应付不过来,全国人民都乱了。殊不知,亚当·斯密早在n年前都把理论搞出来了,梁小民先生也不是早就提到了吗?以后还是当个怪学生,把它学好,不该忽视经济学最重要的精辟之处或灵魂所在,这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