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10月31日电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是新疆最大的无机盐化工基地,也是我国三大硫化碱主产地之一。目前当地化工产业正在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转变。
根据该县经贸局提交的一份报告,巴里坤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兴办第一家化工厂以来,无机盐化工产业已经走过40个春秋。在以往的几十年里,巴里坤化工产业存在“同、小、弱、散”四大问题。
首先是生产工艺和产品雷同。以往巴里坤大小化工企业都是采用碳还原法制取普通硫化碱,而不是更先进的硫化氢法、硫化钡法、气体还原法。和全国同行业比,巴里坤化工企业无论是技术装备还是生产工艺都比较落后,劳动生产率自然也难以提高。生产的硫化碱也大部分销往江、浙一带,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加上当地化工企业产品外销主要依靠中间商,市场稍有波动就相互压价倾销,结果各企业的利润空间无形中都受到挤压。
其次是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偏小。当地最小的化工企业仅有1台转炉,最大的企业也不过9台转炉。投资者都抱着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陈旧观念,最终谁也做不大。由于生产的产品单一,成本偏高,加之铁路运输紧张,销售费用加大,巴里坤化工企业在和内地硫化碱企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再一点就是散。巴里坤的化工企业散乱分布在巴里坤湖畔15公里长的湖岸线上,不同的企业注册不同的商标,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形不成应有的积聚效应。
令人忧虑的是,巴里坤化工产业正面临资源危机。尽管巴里坤的芒硝湖总面积目前仍有将近100平方公里,可是由于近年来气候变暖,雨雪减少,加之上游农牧业用水量逐年加大,湖周围机井越打越多,芒硝湖正在逐年萎缩。萎缩中的芒硝湖得不到足够的水源补充,上游湿地的硫酸根本无法汇集到湖盆,遇到枯水期,芒硝湖原生矿床裸露,令人心惊。如果听任芒硝湖继续萎缩下去,最终巴里坤的化工产业将面临无米之炊。
环保问题也不容忽视。巴里坤化工企业集中的芒硝湖周围每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据测定达到0.42万吨,烟尘4.2万吨,硫化氢70吨,生产每吨硫化碱还产生200公斤废渣。目前该地区存放的废渣估计在100万吨以上。治理巴里坤化工企业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巴里坤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人才缺乏也是困扰巴里坤化工产业的问题。巴里坤化工企业的工人多数来自农村,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管理和化工专业人才更是奇缺。
2005年,巴里坤提出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并且把无机盐化工作为该县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柱产业。基于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县里从现在起将加快化工园区建设,通过把化工产业做优做强,巩固巴里坤在全疆无机盐生产领域的主导地位。
转载自新华网
稿件来源: 新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