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太八号葡萄马上就要成熟了,成熟也就意味着要采果,可是很大一部分农户朋友们并不是很清楚,户太八号葡萄采摘后又应该对自己的田地怎么处理呢。导致其次年的户太八号葡萄产量品质得不到很好的提升。或者 还有一部分农户朋友采用的错误的方法,今天就给大家转发一篇关于户太八号葡萄采摘后的施肥管理技术。
一、管理误区
(1)采果后放弃管理
1、不利于恢复葡萄树势。由于挂了一季果,对树体有机营养消耗大,不仅果实生长着色消耗养分,在挂果的同时,葡萄还要进行花芽分化,花芽分化也要消耗大量的养分,树势衰退,需要得到恢复。入秋果实采摘结束后,虽然,葡萄不需大量养分,供果实生长,但是,为了保证葡萄较好的进行花芽分化,需要保持树体充足的有机营养。采后弃管,土壤营养得不到补充,病害严重,树体叶片枯焦不利于树势的恢复。
2、不利于葡萄连年稳产。葡萄采摘结束以后,葡萄花芽分化还在继续进行,需要保持植株体内有足够的有机营养。才能保证葡萄花芽分化良好,下年产量才能得到保证。采后弃管,营养不良,花芽分化差,不利于连年稳产。
3、不利于提早上市,增加效益。葡萄发芽抽枝的养分供应,主要靠休眠前转移到根和下部茎杆的有机养分供给,只有头年转移到根和下部茎杆的有机养分充足,才能实现发芽整齐,发芽后抽枝生长良好,葡萄品质也才好,上市早,效益才高。采后弃管,发芽不整齐,上市晚,不利于提高品质,增加效益。
4、病虫害重,不利于无公害生产。葡萄采摘结束后,放弃管理,葡萄多种病虫害大量发生,病原基数高,萌芽后病虫害严重,防治困难,不利于无公害生产和生产优质果。因此,采果后不但不能放弃对葡萄管理,还要加强管理。
5、采果后管理目标。确保树势恢复良好,保持足够的绿叶,充分进行光合作用,维持葡萄呼吸作用、促进花芽分化良好,有充足的有机营养转移到根系和下部茎杆,实现春季发芽抽枝整齐,降低病原基数,提早上市,增进品质,增加效益。
(2)在葡萄行间挖深槽,埋入作物秸秆
我们知道,70—80%葡萄根系,分布在土表下20—60厘米的土层内,葡萄在落叶休眠前将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转移到根部贮存起来,第二年开春后,根部贮存的有机营养物质,供萌芽抽枝用。冬季挖深槽,将使大量的根系挖断,根系贮藏的养分丢失,不仅影响葡萄休眠,还影响萌芽抽枝,不利于葡萄优质早熟稳产,经济效益下降。同时挖深槽费工费时,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力,增加葡萄种植成本。作物秸秆翻埋过深,对于增加葡萄园的土壤有机质,改良培肥土壤的效果,也并非最好的。因此,秋冬季不宜在葡萄行间挖深槽。
(3)只重视化肥,不重视有机肥的施用。
我们的户太八号葡萄园往往有机质较为缺乏,长期施用化肥,容易使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造成板结,如果不注重,增加有机质,改良培肥葡萄田内土壤,就无法保证葡萄连年优质稳产高效。因此,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增施方舟培根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培肥土壤。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有三。
一、在入秋后,按照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原则,套种短季绿肥作物,于盛花期前后翻埋田间,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培肥土壤。
二、在秋季施基肥和冬季施萌芽肥时,增加有机质,可以每亩地使用方舟培根有机肥120-200kg。
三、在春季萌芽后,在墒面上覆盖稻草、茅草或其他作物秸秆,秋季覆盖物基本腐烂,结合浅锄断根和施秋肥,将其翻埋入土中,实现一物多用,达到前期保墒、增温,促进生长,中期减少雨水反溅,隔断土壤蒸发,降低株间空气湿度,减轻病害,后期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培肥土壤的多重效果。
二、管理要点
户太八号葡萄采收后,叶片的同化作用仍在继续进行,营养物质开始在新梢、多年生枝蔓和根系中积累,从果实采收后到落叶这个时期,树体营养物质积累的多少与枝蔓成熟度、植株越冬抗寒性,以及翌年的长势、花芽分化、开花结果、产量和品质等都有着密切关系,营养物质积累的多少,是葡萄翌年丰产稳产的基础。因此,葡萄采收后,建议果农在管理上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及时清园。清除园内杂草、枯枝落叶及修剪下来的枝叶,以及采果后丢弃在园内的病果、病穗、病叶和病枝,集中到园外深埋或烧毁,以消灭病虫源,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二、及时修剪。在做好夏剪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摘心、打叉、除卷须和细弱枝蔓,摘除病害严重的叶片,以减少养分消耗,调节树体养分流向,促进芽眼饱满老熟。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以利来年结果。
三、增施果后肥。葡萄树体结果后,消耗了体内大量养分,采果后,要及时施肥以便恢复树势,增强叶片的光合能力。果后肥也叫“月子肥”,此时及时施肥能够为土壤补充消耗掉的养分,为来年生产管理提供良好基础,只有土地肥力高了,葡萄树才能吸收到源源不断的养分以维持本身营养需要。建议施用方舟培根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环境,补充中微量元素,补充有机质。
正确的方法才能给次年的户太八号葡萄的品质起正面的作用,希望大家的户太八号葡萄不论是今年还是明年都能有良好的品质及产量。http://www.napiansenlin.com/jsxt/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