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 廖星桥
9月20日上午广州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召开定窑专题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副会长廖星桥主讲定窑的发现、分布、工艺特征及鉴定。具体内容如下:
定窑的发现及分布
1.发现
(1)1992年,叶麟趾首次调查并发现定窑在今河北“剪子村”( 即涧磁村),和“仰泉村”( 即燕川村);并于1934年在《古今中外陶瓷汇编》发表调查报告。
(2)1949年,陈万里带队考察北方窑址,1951年对涧磁村和燕川村考察,确定此处为定窑遗址。
(3)1957年,冯先铭带队考察此处,拟图解决定窑的上限与下限,及黑定、紫定等问题。
(4)1960年—1962年,河北文物工作队对涧磁村进行试挖掘。
(5)1985年—1987年,河北文物考古所对其进行调查考古,除了涧磁村和东西燕川村外,又在野北发现了窑址遗迹,是此,确定了定窑遗迹分布的范围。
广州市古陶瓷研究会会长 赵自强
2.分布
(1)曲阳:涧磁区、野北区、东西燕区。
(2)定窑系:井陉窑、平定窑、盂县窑。
(3)相关窑系:辽定赤峰(缸瓦窑、林东窑)、霍州窑(新定)、当阳峪窑的酱釉瓷、鹤壁集窑中的精白瓷。
北宋定窑瓷片
定窑的兴起与发展
1. 创烧期:北齐
2. 过渡期:隋代至唐代中期(即由生产粗胎黄釉向细胎白瓷过渡时期。)
3. 第一高峰期:晚唐至五代(此时已掌握烧制精白瓷的工艺)
4. 装饰艺术转变期:北宋早期至中期(此时定窑开始注重对器物进行装饰)
5. 定窑的鼎盛期:北宋后期至金代(此时划、刻、印、剔花工艺和覆烧工艺全面登台,呈百花齐放局面)
6. 定窑的没落期:金代晚期至元代初期(此时主要烧制地点已移至燕川村)。
北宋定窑瓷片
定窑的工艺特征
1. 釉的特征:釉薄但莹润,内见线痕外流泪;色白却不纯,乳黄青灰皆融洽。
(1) 釉色的变迁
(2) 釉色的成因
(3) 泪痕(淋釉):清代的《南窑笔记》中说:“北宋定州造者,白泥素釉,有涕泪痕者佳。”
(4) 色定:宋代诗人苏东坡在定州时,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来赞美定窑。
北宋定窑瓷片
2. 胎的特征:白如玉,薄如纸,坚如钢,声如磬。
金代定窑印花瓷片
3. 工艺操作特征:
(1) 刀线痕(误称竹丝痕)
(2) 芒口
(3) 圈足内施半釉。
定窑描金瓷片
4. 装饰的特征:
(1) 划花→刻花→刻划花→印花→剔花→贴花
(2) 镂空
(3) 描金
5. 造型的特征:
(1) 玉壶春瓶、梅瓶首现
(2) 早期仿金银器皿多
(3) 雕塑件、娃娃枕等。
定窑绿釉瓷片
定窑的鉴定
充分了解定窑的各种工艺特征后,也许会帮助我们去认识定窑器物。
(1) 从釉色看
老的不拘一色,以牙白为主,兼有白中泛青,白中泛灰,牙白、纯白等,新的过于追求牙白,不免过黄或发暗。
(2) 从泪痕看
老的泪痕隐约可见,精品上面泪痕极少,且隐现很自然,新的刻意加深,犹恐别人看不到,其痕迹不自然。
(3) 从刀线(误称竹丝痕)上看
老的或隐或现,很少见到满圈,或根本看不到,有者很自然,如弦纹,新的刻意加深,犹恐别人看不到,且受“竹丝痕”之说误导,真心用竹刷在胚胎上刷几下,其痕迹笨拙不自然。(刀线只有瓶、碗等圆形器物的外面才会有,可有的在内也有,是新无疑。
(4) 从釉面上看
老的胎很薄,有通透感,但釉面温润如玉,很柔和,不刺眼,新的釉面或溜光或带小刺眼,无温润感,看上去冷漠而刺眼。
(5) 从胎骨上看
老的密度高,坚硬洁白;胎薄量轻,轻重适度;胎体看上去铁骨铮铮,刚劲有力,有一种“生辣感”,但由于釉面温润,所以有外柔内刚,刚柔并济之感,为玉质磬声。新的胎质疏松,无韧性,易碎无锋芒;重量过轻或重,无灵气;看上去生硬无力,或似强打精神,或冷冰冰,缺骨气,缺灵气,缺亲切感。
定窑的款识与铭文
(1)“官”、“新官”“官”、“新官”的含义至今无定论,有人认为“官”字与贡瓷有关,有人认为“官”字代表官窑,有人认为“官”字是作为封建贵族加工订货或对外出口的一种标记,又有人把“官”和“尚食”联系起来,认为这“官”就是食官,古代又称“大官”。
(2)“尚食局”、“尚药局”“尚食局”、“尚药局”款比较明确,是北宋后期定窑为宫廷中负责皇室饮食和医疗机构专门定烧的器物。
(3)“奉华”此款在汝窑上也有,为宋微宗爱妃刘贵妃府所有。
(4) 其他铭文“五王府”,“食官局正七字”,“定州公用”;“刘万立”,“朝真”,“孟”,“彦瞻”,“乔位”,“李小翁”;“会稽”,“易定”,“颖川记”,“琅邪深甫”,“龙”,“花”,传世定窑中还有:“奉风”,“德寿”,“风华”,“慈福”,“聚秀”,“华苑”, “寿成殿”等
西燕川村窑平字款
西燕川村窑出现有“李”, “好”,“共”,“平”等。
山西平定窑瓷片
一、宋代的理学美学
北宋中后期,其美学思潮朝内转的方向发展,形成了宋内敛形的审美思想,审美的兴趣从以外物激发起的主体情志逐渐转向主体内在的心性的内省上。从情志到心性的转移,预示着审美的视角不再追求客观外物的模拟和激荡的情感喷涌为主要对象,取而代之的更加注重审美主体内在心性的反省和体悟。以心性为乐,通过涵养主体心性,达到人与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便是理学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二、宋代的绘画美学
(1)表现为“尚理重意”
(2)表现为追求诗境
三、宋代的极简美学
(1)越简单越难
(2)越困顿越美
(3)越温柔越强
四、宋代的陶瓷美学
宋代陶瓷传承唐代,但却从唐代的流光溢彩,雍容华贵,艳丽多姿中摆脱出来,改为追求“自然”,“返璞归真”,达到“以人为本”,“物以致用”,对每一件物器功能做到最大化的设计,使宋代陶瓷艺术进入历史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