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紫关古街道南北走向,分南、中、北三街。古老的集镇被山水环拱,且把南北的建筑风格和自然特点有机地融为一体,显得古朴而独特.长约五华里的古街道盖满古香古色的房舍楼阁,修建了一座座豪华壮观的馆舍殿堂。各种房舍大都是画粱雕栋,独具风格。一街两行房连房,现存的700余间明清建筑,基本维持原貌。街道上的房舍,一般临街的都是门面房,木板嵌成门面,昼抽夜闭,便于做生意。里面多是一进几个院落,两侧有对称的厢房,厢房一般都是后墙高,前墙低,一个坡面,屋深很浅,便于利用狭窄的空地搞对称建筑,使其布局严谨,结构合埋:每一院落的门面房两侧前坡都有两米长的封火山高叠,意在阻断意外的火势,实际也增添了房舍的美观程度.古街道上的建筑群很多,座落有致,陪衬生辉。
荆紫关古关门在荆紫关镇南街最南端。砖石结构,跨街而立,高7米,宽6米,进深1米,中间是拱门,顶部有砖砌斗拱,门楣*"荆紫关"三字,进入关门,古代建筑群便映入眼帘。
荆紫关曾是王莽篡权、追杀刘秀时刘秀出逃过关之处,是陕鄂豫三省要冲,素有“鸡鸣三省”之称。
荆紫关古镇是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为唐代(618-907年)后期形成的商业古街,坐落在丹江岸边。巍巍荆紫关,背负群山,下临清流,“西接秦川,南通鄂渚”,它凭着优越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贾客竞商云集和兵家逐鹿之地。
现存古代建筑有:荆紫关古街道、关门、山陕会馆、禹王宫、平浪宫、万寿宫、法海寺、清真寺、一脚踏三省碑亭等。荆紫关古建筑群,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1987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紫关,听名字很容易想起那漫山遍野的紫色荆花,据说清朝初年时这里确实如此。如今,时过境迁,这个一脚踏三省的历史文化古镇,依然充满了诗意和浪漫。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浙川县荆紫关的山寺虽然没有桃花,但到那里走马拜佛也是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所以,匆忙中,只能把荆紫关的古建筑、古码头、古街道,远远地抛在身后,一心向佛而去。进山门,过栈道,穿佛洞,拾阶而上,正气喘未平,不知几时,山寺便立于眼前了。
山寺也称法海寺、大寺,系唐代西峰禅师所建,始建于公元677年。据说寺院原来规模很大,占地100余亩。可惜的是,现在仅存8座29间的房院。前殿和大雄宝殿保存都比较完好。进入宝殿,大雄宝殿中间是慈颜笑口的如来佛,他神态安详,高高在上,俯视着芸芸众生。大佛头顶上有一只展翅大鹏的塑像,分站两边的是栩栩如生的两个神童。
天灯,也就是佛灯,曾为浙川古代八大胜景之一。据说天灯是佛徒通向天国的精神骤站,只有有缘人才能相见。但有缘人毕竞是少数,大多数人只能燃香、作揖、下跪,念念有辞,让神佛护佑着今生,然后留下缭绕的香火,匆匆而去。
走出竹林,沿山中小路前行,一道自然形成的悬崖突然呈现于眼前,崖上有两洞,据说是千佛洞、万佛洞。步入山崖,只见崖前崖后,树林葱郁。远望,丛林的房屋若隐若现。从数百米高的崖顶落下,则是一道瀑布,如古画中的飞天,又如洁白的缎带。飞瀑落到岩石上,水花四溅,让人体会到了寒烟薄雾的诗意,如果能在此筑一间小屋多好,再给它起一个雅致的名字,天天与飞瀑相伴,不用担心工作压力。
越过飞瀑,沿着崖前的栈道,一路曲曲折折。不久,就能看到千佛洞了。原以为它只是一个大洞而已,但百闻不如一见,洞顶那多姿多彩的水锈石,简直就是出自魔术家的手,或粗犷,或细腻,或如人,或像兽,或似水镰,或似弓箭……千姿百态。现在保存最完好的是那尊站姿的如来佛,有两佛分立其边。四周还有20余尊铜铸神佛,形态迥异。从洞中走出,虽然没了习习凉风,但洞外那斑驳的杂树,惆啾的鸟声,一样能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悠远与宁静。
由山寺回到古镇,仿佛由梦中回到现实,连“朝秦暮楚”的历史都不再遥远。而现实中,不能错过的风景,便是荆紫关的白浪街了。
白浪街向有“三省一条街”之称,如今只有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飞檐翘角的白浪宫留下了当年繁华的烙印。巷子中央高达3米的三省交界碑和碑下露出地面的三棱尖石—“三省石”(三省以此石为界,西归陕西管,东北归河南管,东南归湖北管)成为当地有名的一景。
在白浪街生活,是很惬意的事,在一条街上购物,可以逛尽三省店铺;在一条街上听曲,河南豫剧、陕西秦腔、湖北汉剧均可大饱耳福。晚上入睡,再“夜卧两省”,人生至此,又有何求!
交通:
当地乘坐2路,5路,8路公交车即可到达。
行车路线:南阳——淅川——荆紫关 西安——商南——荆紫关 石堰——陨县——荆紫关
传说中的三界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