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故宫博物院为迎接建院90周年,在陈设中大批量采用博物馆展柜低反射玻璃,因其具良好的观赏性和安全性受到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故宫为什么会用低反射博物馆展柜玻璃呢?
不反光,看得清
博物馆展览先决条件
早在2005年,游客因为看不清文物而击碎玻璃。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提出:“由于展柜玻璃陈旧,容易反光,严重影响了观众的视觉体验。”在那时起故宫就埋下了提升玻璃观赏效果的种子。
不光是故宫很多博物馆都存在因博物馆展柜年代久远看不清展品的问题。博物馆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发挥这巨大的社会教育作用。文物是历史的讲述者,玻璃浑浊不清导致许多观众望穿秋水仍然看不清楚,因展柜双层玻璃间相互倒影容易产生眩晕,展陈环境光线十分繁杂,观众体验大打折扣。加之拍照时玻璃严重反光,观众连一张清晰的照片也带不走。长此以往,怨声载道。有人在微博中吐槽道:“一个博物馆,如果展出的文物都看不清,那为什么要办?如果长期看不清,肯定不会有人来,如果没有人来,那又何必花巨资买尴尬呢!”没有观众的博物馆只会沦为文物的仓库和城市的摆件。
由此可见,良好的展示性是博物馆展柜玻璃的一项重要指标,展柜玻璃作为文物与观众交流的媒介,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看得清。
低反射博物馆展柜玻璃将玻璃表面的反光率从8%下降至不足1%,“不反光”,看得清。同时,玻璃表面不反光,消除了展柜与展柜之间倒影的干扰,观众可以静下心来,让历史故事娓娓道来。也正是因为低反射博物馆展柜玻璃“不反光”,轻轻松松地就拍到清晰的照片,高高兴兴地把文物“带回家”。
此次故宫90周年华诞,宝蕴楼、慈宁宫、午门-雁翅楼、东华门四大新开放展区里大规模应用低反射博物馆展柜玻璃。清晰、通透、安静的展陈效果,不但让观众看得更清楚,也减少了玻璃之间相互倒影的杂光干扰,使整个展厅都安静了下来,让许多观众“大饱眼福”,“得偿所愿”。
有效隔离99.9%的紫外线
在大饱眼福之余,展览中的文物保护工作也极其重要。在展览过程中,文物面临着害虫、霉菌、温湿度变化、紫外线、有害气体等的侵扰,其中无孔不入的紫外线让纸质、丝质等文物“伤不起”。
研究表明,紫外线是一种携带高能的光区,会使无机颜料、纤维素、有机物等氧化分解。书画古籍如果长时间被紫外线照射,会导致其泛黄、变色、发脆、龟裂,直至粉化。玻璃作为覆盖了展柜绝大面积的材料,使其具备隔绝紫外线的作用,就有了重要意义。
10月10日,故宫午门展厅“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首次全卷展出《康熙帝万寿庆典图》。故宫博物院经过多方考察与评估,选用低反射博物馆展柜玻璃,阻隔99.9%的紫外线。有了高科技的保驾护航,才能将这幅藏于“深闺”的稀世珍宝呈现于世人眼前。
特殊处理,便于清洁
刚刚结束的《清明上河图》展览赚足了人气,每日迎来数以万计的观众排队观展,长达十几个小时的排队只为那三分钟的观赏时间,观众都巴不得用手“抚摸”一下这件稀世珍宝。博物馆展览尤其这种难得一见的特展,常常掀起全民观展的浪潮。人来人往,不经意的触摸都会留下痕迹,一天下来,展柜玻璃上布满手印、污渍,清洁耗时费力,也给博物馆增加不少人力物力上的压力。
低反射博物馆展柜玻璃经过特殊的表面处理,不容易沾染水渍、油污,便于清洁保养,大大降低了博物馆的日常维护成本。
低反射博物馆展柜玻璃虽具备保护和展示上的优越性能,但其根本还是建立在专业的博物馆展柜玻璃的基础之上。“工艺精良”是专业博物馆展柜玻璃的关键指标。非专业博物馆展柜玻璃,采用的是建筑玻璃的国家标准,对尺寸、对角线、切割角度误差没有严格的要求,虽然在建筑领域这种误差微不足道,但是在文物保护领域确实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尺寸不准常常导致玻璃间隙大,密封性差,恒温恒湿系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应。专业的博物馆展柜玻璃工艺精良,拼接严丝合缝,为文物营造一个密封的独立空间,确保展柜的各项功能正常运转。
此次故宫的改陈,耗时多年,几番周折,考察应用了大量新技术,低反射博物馆展柜玻璃只是其中之一。相信随着对《博物馆条例》的进一步解读,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会加入到提高观赏体验、苦练内功的浪潮中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会像故宫一样,尽其力,成其道。应用专业的产品,筛选专业的品牌也将成为一种趋势。
博物馆展柜天鸿文博科技1
博物馆展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