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居民投资热和“互联网+”的东风,一些骗子顺势而为,以p2p网络借贷、金融创新等名义,翻新着理财投资“圈套”非法集资。
公安机关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p2p、融资担保等领域非法集资犯罪较上年上升48.8%。一些“财富机构”打着“网络理财”招牌,线下大量揽客,更把很多不明就里的老年人的养老积蓄“圈”了进去。
“不少投资骗局披着互联网外衣,让投资人觉得‘高深莫测’,没弄明白稀里糊涂就投资了。”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黄震说,“互联网金融火热,其中也是泥沙俱下,不少打着技术进步招牌、用创新商业模式的旗号,做着非法集资,侵害消费者利益的勾当。”
央行等多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公告,明确指出“mmm金融互助”具有传销和非法集资性质,这已是金融监管部门近期第4次点名对此类网络投资平台进行风险预警,但这样的平台一次又一次死灰复燃。
在理财领域,不少网络理财平台“混业”经营,既做p2p网贷撮合业务,也代售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究其实际,多为“无牌”经营,没有任何代销牌照,有的业务之间没有设立好“防火墙”,风险极易传染。
在融资领域,有的借款人发布虚假信息,有的宣称投向实体经济,实际却是投向股市,更有甚者一开始就是为了骗取投资卷款跑路。一些希望借助互联网理财的金融“小白”,一味盯着高收益率而忽视高风险,却不知背后早有金融骗子在盯着他们。
据郭大刚介绍,当下网贷平台投资人平均投资额在10万元左右。“这类群体投资专业性较弱,抗风险能力较低,一旦出现风险,容易造成社会问题。而p2p平台往往缺乏对投资人的适当性提出建议,未能很好地引导、约束投资人行为。”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监管,成为摆在从业人员和监管部门面前的两难。
“京东金融”副总裁金麟表示,有些事物有一个试错期,监管在这期间还是需要保持开明态度,但是金融有其特殊性,需要维护存量客户资金安全,所以监管套利者也面临政策风险,踩红线也可能使得投入“打水漂”。
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发布多项有关互联网金融(2015-2020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现状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的监管政策,从出台互联网金融“健康指南”到为网络支付保驾护航,再到网络借贷监管细则征求意见,互联网金融行业开始迎来全面监管新时代。
监管细则出台是否会“扼杀”互联网金融的生命力?业内人士认为,只有这个行业让人信任,规范经营的公司才能把价值真正发挥出来,对那些正规发展的企业并非坏事。
“当然,规则的制定要松紧适度。如果过紧,确实会使行业失去活力,如果把风险消灭为零,行业也会不复存在。”“蚂蚁金服”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华说。
业内专家认为,互联网金融不能一停了之,需要跳脱“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监管魔咒;监管要抓住问题的症结和痛点,行业自身也要加强自律,让互联网金融在安全红线内快步迈进。随着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有机结合的互联网金融管理体制逐步搭建,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将行稳致远。更多行业调研信息报告请关注微信 灵核网 ,每天及时分享各行业的相关信息,点击微信搜索就能关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