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给网络洗洗澡”——来自上海市新晖中学初二的田同学希望每年都能有“网络清扫”行动,避免不良信息“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讨论中,孩子们的话题大都围绕在网络沉迷、网络霸凌、个人信息保护、网游账号监管等方面。多数学生反映,自己在网上社交或游戏过程中受到过他人辱骂或言语攻击,或者浏览到自动跳出的恶俗内容,对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对这种情况,他们缺乏有效渠道投诉,所以希望能在立法中增加不良信息的监管或屏蔽的内容。还有部分的学生表示,自己曾使用家长手机或账号登录游戏网站,有的身边同龄人曾有游戏充值数额较大的情况,在班级内分享网络游戏经验也是课余常态。但同时也有一些学生谈到,网络游戏是他们喜欢的休息放松方式,希望不要一刀切、对网络游戏完全禁止,而是希望游戏开发商本着“防沉迷”的理念去设计游戏。
新北郊初级中学的张同学对部分网络游戏在同学们之间的流行表示了担心,“我发现,有一款名为‘迷你世界’的游戏就曾出现问题。这是一款专门面向青少年、自称拥有‘上亿青少年用户’,且以‘锻炼青少年三维空间思维,开发想象力和认知能力’为宣传语的游戏,却屡屡被人发现页面有涉黄文字以及色情诱导信息。而且,被曝光后游戏公司也没有完全整改到位。这严重影响了玩这款游戏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她的身边还有同学玩过一款名为“心跳文学部”的心理恐怖游戏。游戏中,有两位主要女性角色以血腥恐怖的方式自残、自杀了。在被询问到游戏体验时,该同学仍心有余悸:“现在看到白色的蝴蝶结,我还会想到那个疯掉的女性角色,会心理不适。”张同学表示,像上述两款游戏一样的游戏在目前市场上还为数不少,未成年玩家数量也很庞大。张同学认为,未成年人很容易被游戏的外观吸引,沉溺于与虚拟人物交流的幻想中,而忽视了其中迷信、涉黄、恐怖等元素给自己带来的伤害,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育。为此,希望《条例》能够“救救网络沉迷的孩子”,完善网络沉迷防治制度,对这些带有不良元素和主题的游戏进行规范和限制,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更加清朗安全的网络环境。
来自长宁区天山小学五年级的谭同学拿到《条例》草案修改稿时,就感到关于网络教育资源的表述还不够全面:“《条例》要求学校大力宣传推广网络教育,但这样会不会导致青少年近视人数增加,会不会有一些同学借上网学习的名义玩游戏?”在和小伙伴讨论后,她建议增加如下表述:“学校在推广网络教育时,也应当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优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