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儿离不开水”“养鱼先养水”,这普普通通的话语告诉我们,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到渔业生产成败。发展渔业生产,要有适合鱼类生长繁殖的良好水体。水体内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含量,天然活饵的种群和数量,以及水体的各种理化指标对鱼类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
水和土地一样,也有肥有瘦。所谓水的肥度,就是水的肥瘦程度,主要是由水中作为鱼类饵料的浮游生物的多少而定。浮游生物本身有色泽,而且它在水中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阳光在水中的穿透能力。因此,在生产实践中,水的肥瘦一般以水体透明度来判别。
一、透明度的测量方法
透明度即阳光在水中的穿透程度。其大小由水中浮游生物、有机碎屑、泥沙或其他悬浮微细颗粒的含量所决定。
一般而言,夏、秋季浮游生物繁殖快,透明度低;冬、春季浮游生物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透明度高。刮风、下雨时有波浪,水中泥沙泛起,透明度低;无风、晴天时,透明度高。因此,正常情况下,透明度的大小直接反映水体的肥瘦。测定秀明度的标准方法是用透明度盘。无透明度盘时,可将手臂伸直,掌心对着脸,使掌心与胳膊成直角,慢慢将手由水面垂直伸入水中,直到恰好看不见掌心(来回试),测定入水手臂的长度即透明度。一般精养鱼池的透明度在20~40厘米,最好为25~30厘米。
二、.根据水色判断水质
水色是水中溶解物质、悬浮颗粒、浮游生物、天空和池底色彩的综合反映。因此,可以根据水色的不同,经验地将养殖水体划分为不同类型。
(一)瘦水:清淡,水体颜色呈淡绿色或淡青色,透明度达60~70厘米或以上,浮游生物少,丝状藻类和水草较多。
不好的水:以下几种水色的水体中浮游植物数量虽多,但其表面具胶质或纤维质,不能或难于被鱼类消化利用,对养鱼不利。
1.浑浊暗灰及蓝绿色:透明度较低,混浊度较大,水面有时有一层黄绿色浮膜。这时,水中以大量的微囊藻、颤藻及囊球藻等蓝藻为优势藻类,而不易被鱼类所消化,这样的水已达不到“肥、活、嫩、爽”的标准,应该加注新水或更换老水,甚至重新培肥。
2.浑绿色:水较浓,透明度一般在20~30厘米之间,在下风处,水表层往往有少量黄绿色悬浮细末。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仍较平衡,蓝藻数量还不算太多,但将偏向以蓝藻为主。鱼苗和鱼种在这种水中尚可以保持正常的生长速度。但这种水质若控制不好,易老化,变成“铜绿水”。
3.“水华”水:池水往往呈现出绿色、蓝绿色或黄绿色带状或云状水华。这种水往往是肥水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浮游植物数量很大,水的透明度较低,池水较混浊。容易发生“转水”而恶化,转为“臭清水”。对“水华”水最好还是采取定期注水或换水的办法,既保持了其持续的时间,又防止了水质的恶化,从而提高鲢、鳙鱼的产量。
4.团簇状淡红色:远看池中有成团成缕的淡红色物,分布不均匀;近看,淡红色团簇状物是水蚤等枝角类浮游动物繁殖过度所致。早上或傍晚较为明显。这种水色的水中,浮游动物为优势种群。水质不是好水质,应尽快进行水质调节。调节这种水质的方法,一是增加鳙鱼的放养量;二是施用药物进行杀灭。而后,重新培育水质。
5.草绿色并有红色浮膜:水较浓,以裸藻及绿藻为优势种。浮膜在光照强烈时呈红色。这种水的颜色常有“昼红夜绿”或“朝红夕绿”的变化。这种水色的水质在初期形成时对鱼类生长基本没有多大的负面影响。但长期发展下去,会使鱼类食欲减退。用生石灰或硫酸铜可以控制这些藻类的数量,从而改变这种水质,但容易反复,需施药多次。才能使这种水色的水质得以改善。
(二)肥水:呈黄褐色或油绿色,混浊度较小,透明度适中,一般在20~40cm。浮游生物以鱼类易消化的硅藻、隐藻、金藻、轮虫为主,也有部分枝角类、桡足类,适合养鲢、鳙等滤食性鱼类。水色有以下三类:
①褐色水:包括黄褐色、红褐色、褐带绿色等,以硅藻为主,也有一些隐藻、绿球藻和栅藻;若水色变为黑褐色时水质开始向“老水”转化,要引起注意。
②草绿或清爽黄绿色:包括油绿色、黄绿色、绿带褐色等,以绿藻(绿球藻、栅藻)和隐藻为主,也有一些硅藻,这种水肥瘦适中,适宜养花白鲢。
③油清色渐变为灰白色:这种水色的水质较“嫩、爽”,且肥度适中。油清色是因为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大量繁殖所致,继而因轮虫和无节幼体等浮游动物的大量繁殖,使池水呈灰白色,常称为“灰水”。这两种水色的水质,浮游生物的活力都很旺盛,且浮游生物种群组成较为平均,是培育鱼苗的良好水质。鲢、鳙鱼种在这种水色的水质中也能很好地生长。
(三)恶水:呈红褐色、棕色,以含有毒素的红甲藻为主,鱼类摄食后消化不良甚至引起死亡。此种未经处理不能用于养殖;
(四)工业污染水:水色混乱,有红色、褐色、乳白色等,水中含过量的硫化物、氰化物,以及汞、铬、铅、锌、砷、镍等重金属,对鱼类的生存、生长和发育极为不利。此种未经净化处理不能用于养殖。
三、 “肥、活、嫩、爽”的具体含义
“肥”:即浮游生物多且鱼类易消化种类的数量多,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
“活”:即水色和透明度常在变化,不滞死,是浮游植物处于繁殖旺盛期的表现;
“嫩”:即水色鲜嫩不老,易消化浮游植物多(蓝藻等难消化种类大量繁殖,水色灰蓝或蓝绿,或者浮游植物细胞衰老,均会减低水的鲜嫩度,变成“老水”);
“爽”:即水质清爽,水面无浮膜,混浊度较小,透明度一般大于20~25厘米,水中溶氧量较高。
要保持“肥、活、嫩、爽”的水质,就要定时、定量、定质向池塘输送物质(饲料、肥料),经常更新池水,改善水溶氧状况。
四、养殖水质的优劣判断
多年来,我国水产科技工作者和渔农总结出“四看”方法来判断水质。
1、看水色:由于各种肥料所含养分不同,培育出的浮游生物种群和数量有差别,水体会者呈现不同的水色。水色呈褐色和绿色,均是典型的肥水,含有大量鱼类易消化的浮游生物。
2、看水色的变化:鱼类易消化的浮游植物具有明显的趋光性,白天随着光照增强,藻类逐渐趋向上层,下午2时左右藻类的垂直分布十分明显;夜间由于光照的减弱,藻类的分布较均匀。水体形成上午透明度大、水色清淡,下午透明度小、水色浓厚的日变化特点。
此外,水色间隔10~15天会出现浓淡交替变化,这是由于藻类的一个优势种群被另一个优势种群替代的结果。鱼类易消化藻类种类的不断更新,是“活水”的最好表现,也是稳定高产的前提。另一方面,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也随之出现明显的日或月的周期性变化。
3、看下风油膜:根据池塘下风处(特别是下风口的池塘角落)油膜的颜色、面积、厚薄来判断水质好坏。
肥水:一般下风油膜多、较厚、性粘、发泡并伴有明显的日变化,即上午呈褐色或烟灰色,下午多呈绿色。油膜中除有机碎屑外,还含有大量藻类;
坏水:下风油膜面积过多、过厚且伴着阵阵恶心味,甚至发黑变臭。应立即进行换、冲水,同时根据天气情况,严格控制施肥量或停止投饵或施肥。
4、看水华:水华能直观地反映水的理化性质、生物特点,以及对鱼类的影响与危害状况,是判断水质的理想指标(见表1)。
水华带状或云块状,是过肥状态,继续发展对鱼类有明显危害,应加以控制。
表1 池塘常见指示生物和水华类型与水质的关系
水色 |
水华颜色和形状 |
优势种群 |
季节 |
水质类型 |
备 注 |
蓝绿,云块状 |
蓝、绿、裸、甲藻 |
5—11月 |
|||
棕黄,云块状 |
光甲藻 |
5—11月 |
|||
草绿,云块状,浓时呈黑色 |
膝口藻 |
5—11月 |
|||
酱红,云块状 |
隐藻 |
4—11月 |
|||
红褐 |
翠绿,云块状 |
实球藻 |
春、秋 |
肥水,一般 |
|
黄褐 |
姜黄水华 |
小环藻 |
夏、秋 |
肥水,一般 |
|
黄褐 |
红褐,丝状 |
角甲藻 |
春 |
较瘦水质 |
|
浓绿 |
表层具墨绿色油膜,性粘,发泡 |
衣藻 |
春 |
肥水良好 |
|
浓绿 |
碧绿水华,下风具墨绿油膜 |
眼虫藻 |
夏 |
肥水、一般 |
|
油绿 |
下风表面具红褐或烟灰油膜,性粘 |
壳虫藻 |
5—11月 |
肥水、一般 |
|
油绿 |
无水华、无油膜 |
绿球藻 |
5—11月 |
较老水质 |
|
铜绿 |
表层铜绿絮纱状水华,颗粒小,无粘性 |
微囊藻、颤藻 |
夏、秋 |
“湖淀水”差 |
|
豆绿 |
表层豆绿絮纱状水华,颗粒大,无粘性 |
螺旋项圈藻 |
夏、秋 |
肥水、良好 |
|
浅绿 |
表层具铁锈油膜,性粘 |
血红眼虫藻 |
夏、秋 |
瘦水、差 |
|
灰白 |
无 |
轮虫 |
春 |
良好,易浮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