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武汉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的三种方案
武汉生活污水处理的需求是伴随着武汉的诞生而产生的。武汉污水处理技术,历经数百年变迁,从最初的一级处理发展到现在的三级处理,从简单的消毒沉淀到有机物去除、脱氮除磷再到深度处理回用。其中,活性污泥法的问世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今年正值活性污泥法诞生100周年。武汉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今后究竟将如何发展?对此,不如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那些年武汉污水处理技术。
一级处理阶段
城市污水处理历史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那个时期环境容量大,水体的自净能力也能够满足人类的用水需求,人们仅需考虑排水问题即可。而后,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污水通过传播细菌引发了传染病的蔓延,出于健康的考虑,人类开始对排放的生活污水处进行处理。早期的处理方式采用石灰、明矾等进行沉淀或用漂白粉进行消毒。明代晚期,我国已有污水净化装置。但由于当时需求性不强,我国生活污水仍以农业灌溉为主。
二级处理阶段
有机物去除工艺-生物膜法
活性污泥法诞生之初,采用的是充-排式工艺,由于当时自动控制技术与设备条件相对落后,导致其操作繁琐,易于堵塞,与生物滤池相比并无明显优势。之后连续进水的推流式活性污泥法(cas法)出现后很快就将其取代,但由于推流式反应器中污泥耗氧速度沿池长是变化的,供氧速率难以与其配合,活性污泥法又面临局部供氧不足的难题。该方法通过改变活性污泥微生物群的生存方式,使其适应曝气池中因基质浓度的梯度变化,有效解决了污泥膨胀的问题。
脱氮除磷工艺
20世纪50年代,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凸显,脱氮除磷成为武汉生活污水处理的另一主要诉求。于是,在活性污泥法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脱氮除磷工艺。
脱氮工艺
第一段是好氧段,主要去除有机物,第二段加碱硝化,第三段是厌氧反硝化,除氮。将缺氧和好氧反应器完全分隔,污泥回流到缺氧反应器,并添加了内回流装置,缩短了工艺流程,也就现在常说的缺氧好氧(a/o)工艺。
氧化沟工艺
a2o工艺是将生物处理厌氧段和好氧段进行了空间分割,而氧化沟则为封闭的沟渠型结构,结合了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的特点,集曝气、沉淀和污泥稳定于一体。污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不断地循环流动,系统中能够形成好氧区和缺氧区,进而实现生物脱氮除磷。氧化沟白天进水曝气,夜间用作沉淀池。活性污泥法相比 , 其具有处理工艺及构筑物简单、泥龄长、剩余污泥少且容易脱水、处理效果稳定等优势。
sbr工艺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是在时间上将厌氧段与好氧段进行分割。20 世纪70 年代初由美国irvine公司开发。它在流程上只有一个基本单元,集调节池、曝气池和二沉池的功能于一池,进行水质水量调节、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和固液分离等。经典 sbr 反应器的运行过程为:进水→曝气→沉淀→滗水→待机。
msbr法即改良型的sbr( modified sbr),采用单池多格方式,结合了传统活性污泥法和sbr技术的优点。反应器由曝气格和两个交替序批处理格组成。主曝气格在整个运行周期过程中保持连续曝气,而每半个周期过程中,两个序批处理格交替分别作为sbr和澄清池。该工艺可连续进水且可使用更少的连接管、泵和阀门。
脱氮除磷新工艺
近几十年,能源、资源的短缺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进一步脱氮除磷及对能源节约及资源回收的需求成为了武汉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工艺发展的主流方向。一批新兴脱氮除磷技术得以应用。
三级处理阶段
近十几年,随着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严重,人类对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武汉污水处理技术兴起。武汉生活污水处理厂的侧重点不再是核算污染物的排放量,而是如何改善水质。膜技术开始显现其独特优势。
生物膜技术在20世纪60-70年代,随着新型合成材料的大量涌现再次发展起来,主要工艺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生物流化床等。目前,应用较多的膜处理技术主要有微滤(mf)、超滤(uf)、反渗透(ro)和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回顾整个历史过程,武汉生活污水处理的足迹随着人类健康的需求、水环境质量的变化、武汉废水处理程度在一级级的加深,同时操作管理、资金占地等成本问题又推动了水处理工艺技术的不断进化,其操作、占地、程序步骤、能源资源的投入都在一点点地简化。人们对水质的需求越来越高,而武汉废水处理过程却越来越趋于简便。有趣的是,无论近几年业界所看好的厌氧生物技术还是源分离最终的土地灌溉,武汉生活污水处理似乎又回到了它最初的形式,尽管其中蕴含的科技含量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大繁若简,最终还是归于自然。
本文由武汉权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未经权鼎环保书面授权许可,任何第三方个人或机构不得复制、转载、摘编、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权鼎环保保留追责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