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踏信冷链物流在北京、、重庆、昆明、西安、兰州、银川、乌鲁木齐、广州、武汉、长沙、济南、石家庄、大连、沈阳、南京、杭州等地均设有分支机构和自行管理的仓库及一大批长期合作的车辆。均能为贵公司产品达到各地的接货、入库、配送提供服务。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年)》(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多式联运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形成大宗货物及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以铁路和水路为主的发展格局,全国铁路和水路货运量比2021年分别增长10%和12%左右,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
但由于我国多式联运起步较晚,目前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仍然面临协同衔接不顺畅、市场环境不完善、法规标准不适用、先进技术应用滞后、监管方式不明确、企业经营自主性受限、技术标准和服务规则不统一等问题,是我国交通物流业融合发展的一大短板。
在标准上,不同的运输方式在票据单证格式、运价计费规则、货类品名代码、危险货物划分、包装与装载要求、安全管理制度、货物交接服务规范、保价保险理赔标准、责任识别等方面均有各自不同要求或标准,难以实现多式联运“一次委托”“一口保价”“一单到底”“一票结算”。
在装备上,我国没有实现集装箱设备设施运输标准化,很多集装箱货车运输成本仍然很高,大大影响了满载率。多式联运的成熟很大程度取决于集装箱的成熟化和标准化,尺寸标准越统一,水路和公路衔接的速度就越快。我国多项出台政策都提出,要加快技术装备升级,推广应用标准化运载单元,加强技术装备研发应用,未来冷链集装箱也会趋于结构简单、容错率更高、自重更轻,加快多式联运体系的进程。
在基础设施上,大部分港区没有与铁路直接连接,全国只有三分之一的港口实现了铁路进港,公铁联运的枢纽也相对缺乏,专用航空货运枢纽较少,配套分拨中心不能无缝衔接,集装箱仍然需要经过多次装卸,再通过卡车进行运转,运输的成本和时间都会被迫增加。冷链配套设施不足,后一公里衔接不畅,港口、物流园区、大型工矿铁路专用线建设滞后,集疏运体系不完善,港口公路的集疏运通道受城市交通的挤压。
在制度上,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不同运输方式管理体制相互割裂,各自的运单、载距等差别巨大无法互通,海关关检的规则、效率也不尽相同,影响了多式联运优势的发挥。
国家支持系统部署
2021年底,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作为我国冷链物流领域份五年规划,它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层面,对建设现代冷链物流体系作出全方位、系统性部署,提出一系列务实、可操作、可落地的具体举措。
为了突破基础建设的瓶颈,《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中国将建设“四横四纵”8条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串接起农产品主产区和19个城市群,形成内外联通的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
同时,我国将新增铁路营业里程1.9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30.2万公里、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2400公里,民用运输机场达270个以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0000公里左右,高速铁路网对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覆盖率达95%以上,普通铁路瓶颈路段基本消除,“71118”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现代化机场体系基本形成。
到2025年,我国将初步形成产地与销地衔接、运输与仓配一体、物流与产业融合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冷链物流设施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全链条温控、全流程追溯能力持续提升。冷链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加快发展。冷链物流口岸通关效率大幅提高,国际冷链物流组织能力显著增强。
所以下一阶段,冷链多式联运发展仍然要以提升服务品质、促进物流降本增效为核心,加快构建便捷经济、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冷链多式联运体系。尤其是要加快通道与枢纽建设,完善枢纽集疏运体系,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发展化装备,推进装备技术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