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虽小,可粽子文化却很深。一些专家认为,粽子的历史至少在万年以上,远在人类没有发明炊具之前,粽子就已经有了。粽子是早于粥、饭出现的古老食品。画家程十发说,中国的粽子,是“世界上快餐的始祖。”
粽子以稻米为原料。嘉兴是马家浜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稻米早的发祥地之一。因此粽子后能在嘉兴成名,实在是有着历史的渊源。据说上世纪20年代,兰溪人张锦泉在嘉兴张家弄闹市口开了家粽子店。粽子烧好,打开锅盖,浓郁的香味四处飘散。当时的粽子有白水、赤豆、豆板、咸水、红枣等,故取名“五芳斋”。后来有人见粽子生意好,就在张家弄口又开了两家粽子店,分别叫“顶顶老(合记)五芳斋”、“真真顶顶老(庆记)五芳斋”,嘉兴五芳斋粽子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以后,粽子在嘉兴十分流行,一头挑着木桶,一头挑着火炉的粽子担成为嘉兴街头特有的一道风景线。直至1935年,嘉兴首家正式以“五芳斋”为名号的粽子店创立,嘉兴粽子真正有了自己的品牌。
以前,嘉兴粽子都是手工操作的。五芳斋的老师傅们经常说,粽子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从选料、制作、捆扎、烹煮都有独特之处。米要上等的白糯米,粽叶要用徽州伏箬,肉要用后腿瘦肉,甜粽则用上等赤豆“大红袍”。粽子馅心更是考究,精造出来的后腿肉,全部按横丝切成长方条,每块净重20 g,用糖、细盐、味精和上等白酒调拌,经反复揉搓,随后两精一肥裹入粽内。这样的粽子才能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
粽子的捆扎也是一门绝活,既要密封严实,又要松紧适度。五芳斋曾经举行过包粽子表演,快的选手每分钟可以包6只粽子,而且粽子重量均在160 g左右,误差绝不超过5 %。后一道工艺是烹煮,必须待水烧沸后,才能将粽子放入锅内,先旺后文,使粽子鲜味不失,油水不漏,既不夹生又不糊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