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路事件,温州中小企业再一次腾飞的锲机
雷特视镜原创
温州的民间借贷
改革开放以后.凭借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的艰辛创业.最初离开土地外出闯荡或是办厂经商的温州人,积累了第一桶金.当手里的闲钱慢慢多了起来,一部分精明的人就看到了投机市场,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炒房团.在当时的政策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有利条件下,温州这一批人所向披靡,收入颇丰.当投入越来越大,自己的存钱不够的时候,就以比银行存款利息稍高的利息向亲戚朋友借钱.最初都是亲戚朋友面对面的单线借贷,慢慢的又演变为专门有人做中介 ,低息吸收存款,高息放贷出去的担保公司.受高额利润的诱惑,某些人甚至于抛开实业,专做高利贷.
<“假如放出去100万,按照月息5分来算,一个月利息就是5万,一年下来就是60万,”温州市市场营销协会副会长、温州市诚鼎房地产营销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良溪告诉本报记者,这样的来钱方式,比一般做实业“要快得多,高得多!”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表示,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年毛利润率不会超过10%,一般在3%~5%。
按此推算,投资100万做实业,企业毛利至多10万,而且还需要“费心打理企业,处理各方面关系”。
所以,尽管明知道风险巨大,很多人还是乐此不疲,“利息会随着资金的倒手,越变越高,只要链条不断,参与其中的人都会稳赚不赔,何乐而不为呢?”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来自新华网)
正是因为有此暴利的吸引, 很多家庭省吃俭用把钱投入到高利贷市场,甚至于一些企业抽空生产资金,冒着灭顶之灾参与到高利贷市场. 另外近些年来温州对外投资实现了非常高的资金增值,金融危机以后,山西煤改、迪拜危机、楼市限购、股票暴跌,这些钱又陆续回流到了温州,不甘心让钱躺在银行贬值的这一群人,看到了高利贷的高额利益,便进入了民间借贷。<据前不久央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发布《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约1100亿元,借贷利率也处于阶段性高位,年综合利率水平为24.4%,并且,温州市大约有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活动。>(来自中国经济网)
跑路事件对于温州中小企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随着年底还贷期的到来,跑路事件一定会越演越烈,受到牵连损失惨重的人也一定会越来越多.估计跳楼的也不会少吧?但是跑路的基本是跟高利贷有瓜葛的个人或企业,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民间借贷的资金来源与去处.
虽然有企业抽空资金去投机但仅仅只是少数,在民间借贷市场里的借方市场里,有省吃俭用的老太太,有经营之余还有闲钱的小企业,小商人等,而这些人只不过是借方市场里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的大头是
<利率双轨制的存在,以及商业银行对部分信贷资金流向的监管缺失,使部分信贷资金没有直接进入经济实体,而通过中介机构流入民间借贷市场。>(来自东方财富网)
<温州大学教授马**对本报透露,他有一位做农业高科技的朋友,从银行获得3个亿的授信,但是眼下并不需要这么多资金。这位老板算了一笔账:从银行贷出来一个亿,5000万用于企业发展,再将5000万拆借出去,以年利率50%算,就有2500万的利息。“我从银行总共贷了一个亿,付给银行才600万利息,净赚息差1900万。”这位老板表示。
而温州永嘉某鞋革生产商同样没闲着。他牵头多家当地企业设立某担保公司,各股东单位从银行获得贷款,向担保公司注资规模超过10亿元。这个“现金池”不仅向股东及关联企业借款,也对外放贷。>(来自网易财经)
<温州市区的李女士告诉记者,最近,她和家人都在催款。因为她家有100多万元的钱借在外面。
这笔钱是她用房子做了抵押,从银行贷款出来的。李女士说,其实,银行还款的时间也没有到,但是“看现在的形势,必须先把钱要回来,放在手里,放心一些”。>(来自九尾论坛)
<据了解,目前民间高利贷中,不乏“官银”的身影,其中更掺杂不少见不得光的黑金。“事实上,很多黑钱都会通过这种民间拆借途径滚动,一方面民间拆借的隐蔽性刚好适合了这些资金‘见不得光’的需求。另一方面民间拆借目前利率高涨,别的领域投资确实难以找到如此高的回报,这部分黑钱又不太在乎风险。”某股份制银行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官员私人资金进入民间高利贷的情况在温州已是“非常普遍”,并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昨日接到记者电话采访时,温州当地一位长期做民间借贷研究的律师一听“官银进入民间借贷”马上非常警惕,他表示“这个问题不好说,我目前也没有掌握到证据,但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实际上,不少公务员资金进入高利贷的通道是一条“权力寻租”途径——凭借职位之便,以“办事通融”和“放高利贷”进行交换。“通常的规则是,我帮你办事,你帮我放高利贷,互相利用,其实形同一种变相的行贿行为。”有业内人士向媒体如此曝光。此外,有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温州当地很多公务员由于地位、声誉较高,往往能够募集到较多的民间资金,某些公务员甚至成为一个个民间资金募集的节点。
有消息指出,今年年初,温州市龙湾公安局在侦查周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案中,债主名单中的人均为当地司法机构人士,牵涉的受害人资金从2000多万、1500万、2075万、3500万到8000万不等。>(来自中国新闻网)
几乎所有的文章评论都认为高利贷的最后买单者是中小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主真有这么笨吗?以百分之六十甚至于是百分之一百八十的高利息成本,来赚不到百分之十的毛利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