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博物馆*近推出了一项展览,展示了五个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船模。这些船模是从中国不同地区的博物馆和航海爱好者处收集而来。展览的目的是让观众了解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时期的船只特点。
第一个展出的船模是出土于江西万年的战国木板船,公元前256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楚帛书》所载战船,营造一个战国时期的海上战斗场景。这个战船重8.2公斤,长1.3米,高0.8米,宽0.3米,采用厚度为1.5毫米的木板裁成,拼接而成,船端窄尾宽,前部起(乘)高,后部平缓,撑杆固定式。
第二个展览是元代木筏。这个木筏是蒙古族人的永乐年间(1403-1424)目渐豪所策划,在草原上建造完成的,是当时贵族豪门用来游泳、娱乐的专属水上运输工具。木筏的原始形态还是一堆草,经过一整天的制作,就成为一个可供航行的原始船模。
第三个展览是明清时期的海南客家帆船。这种客家帆船主要由福建和广东的客家人在海南岛和南海沿岸地区使用,载有的主要货物是铜、锡、红毛丝、丝绸、茶叶等。客家帆船是中国近代海上运输的重要工具之一,设计独特、结构精巧,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航行性能和承载能力。展览中的客家帆船仿制品,令人感受到明清时期的纷繁复杂的贸易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