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式编程器和台式编程器
编程器是专门用于用户输入和调试应用程序用的,通常有两种形式的编程器:一种是简易的盒式编程器,程序必须以机器码方式(有的也可以图形方式)通过有限的专用键来输入,显示方式常是LED(LCD)构成的小屏,它适合于现场调试或规模比较小的应用程序的输入和调试;另一种是高档的具有CRT显示方式的台式编程器(也称开发系统),输入程序时可以用梯形图,也可以用其他汇编(编程)语言,此时对程序的编辑、存储等都是非常方便的,因此适用于研制开发较大规模的应用程序。
电源
PLC中的电源系统一般有三类:第一类是供PLC中TTL芯片和集成运放使用的基本电源( 5V和±15V直流电源);第二类是供输出接口使用的高压大功率电源;第三类是锂电池及其充电电源。考虑到系统的可靠性及光电隔离器的使用,不同类别电源中有不同的地线。此外,根据PLC的规模及所允许扩展的接口板数,各种PLC的电源种类和容量往往是不同的,用户使用和维修时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总线
总线是沟通PLC中各功能模块的信息通道。它的含义并不单是各模板插脚之间的连线,还包括驱动总线的驱动器及可保证总线正常工作的控制逻辑电路。
控制任务的完成是建立在PLC硬件的支持下,通过执行反映控制要求的用户程序来实现的,这一点和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相一致。因此,PLC工作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计算机工作原理基础上的。由于早期的PLC是从继电器控制系统发展而来,当时主要完成的任务是开关量的顺序控制,对被控对象控制的实现是有逻辑关系的,并不一定有时间上的先后,因此,单纯像计算机那样工作,把用户程序从头到尾按顺序执行,并不能完全体现控制要求。如图1-7所示的电气控制系统,当行程开关X2动作时,Z1和Y1立即改变接通状态,Z2在Z1之后改变接通状态。如果按照程序顺序执行,就有可能使Y1改变接通状态,而Z1、Z2不受影响。究其原因,原来的电气系统工作,各被控电器是并行关系,而改为程序方式控制,各被控电器的动作一律成为时间上的串行。
巡回扫描原理
在上面的分析中,会发现矛盾主要出在对被控对象控制条件的满足时间与程序顺序执行的不协调上。因此,简单地像计算机那样按照程序计数器形成的程序号顺序执行是达不到目的的。在计算机程序中有一种叫作查询方式的结构,是专门查看某一变量条件的满足情况的,并据此决定下一步的操作。现在要查看的已不是某一个变量的条件,而是多个变量的条件,像查询一个变量的条件那样等待查询已不能满足要求,因此采用对整个程序巡回执行的工作方式,也称巡回扫描。这就是说,用户程序的执行不是从头到尾只执行一遍,而是执行完一次之后,又返回去执行第二次、第三次……直到停机。如果程序的每一条指令都执行得足够快,因整个程序的长度有限,使得执行一次程序所占用的时间足够短,这个时间短到足以保证变量条件不变,那么即使在前一次执行程序时对某一变量的状态没有捕捉到,也能保证在第二次执行时该条件依然存在。
在某次执行程序中,当执行完第二个梯级的有关指令时,行程开关X2动作,即常开触点X2闭合,常闭触点X2断开。随着程序的继续执行,将使延时继电器Y1的线圈通电,本来受X2影响的继电器还有Z1和Z2,但是这一次执行程序已过,因而它们的状态不变。经一个程序的周期后,程序返回去继续下一次执行,这时各控制变量的状态不变,因此相关继电器Z1、Z2就可以依控制变量状态而执行相应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