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国总的芦笋面积,是减少的趋势。
这也为2010年后的新的黄金期到来,奠定了基础。
国内芦笋消费增加,绿芦笋价格会大幅提升: 白芦笋以加工出口为主,因为口感问题国内消费很少,而绿芦笋除了出口,很大一部分在国内销售,多集中在大中城市。
我国芦笋生产形势严峻
面积减少产量降低 出口供应缺口增大
原料紧缺价格上涨 后期生产难以保证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种植基地,我国的芦笋生产基本上主导着国际芦笋市场的价格与供求,而目前我国的芦笋生产现状却不容乐观。
我国芦笋面积在150万亩左右,占世界总面积的60%。2003年夏秋黄淮流域的持续阴雨,造成各主要芦笋产区大面积感染茎枯病、根腐病等,植株死亡率在30%以上,实际面积减少约40多万亩。部分残存植株因营养积累不足,今年基本上形不成产量,因此,据中国芦笋研究中心的专家在各地考察后的结论:今年实际产量比去年将降低40%以上。我国芦笋出口定单缺口一直维持在30%左右,因而今年的对外供应缺口将会明显增大。
我国芦笋基本上全部是露地种植,4月10号前后进入采收期,在开始采收的前半个月也就是4月10号~4月25之间,因积累的大量春芽集中萌发,加上今年气温异常升高,短期内高温升至32℃,造成大量春芽几天内同期萌发采收,加工企业初步人员生产能力不足,出现短暂价格波动后,随之而后的平稳期内,原料价格以及生产加工趋于平稳。但进入5月份采收中期后,因上年度芦笋植株生长不良、营养缺乏,导致芦笋采笋量锐减,加工企业因原料不足,收购价格持续走高,升高幅度将超过往年,一级笋收购价格5元/市斤以上;而刚刚进入6月中旬,因芦笋产区提前一月结束采收,和部分严重缺苗笋田被淘汰更新,加工企业已经出现严重的无笋可收的现象,尽管芦笋价格已经上升至5元/市斤,加工企业不得不因收不到芦笋而提前一个月结束生产。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以下原因:一是去年大面积芦笋受涝害水淹,芦笋死亡面积30%以上,总产量必然降低;二是保留下来的芦笋田因营养生长不良,产量比去年降低。即使按往年正常的对外出口销售,也难以满足定单需求。
然而,因芦笋田地严重缺苗断垄(40~50%),导致今年产量较低,有些笋田不足300公斤,即使笋价上升,笋农实际收入较往年有很大的下降,农民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目前不少笋区有接近1/3的笋田已经被笋农毁掉,改种别的作物,一部分笋田被套种其他作物,而这样做,将导致即使保留下来的芦笋面积也难以保证充分的水肥管理,影响明年的产量。
目前,国外客商已经了解到中国芦笋生产的实际现状,对中国的定单价格开始升高,预计明年定单价还要有新的提高。
芦笋生产是我国农产品对外出口创汇、广大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产业,种植芦笋平均亩收入在4000~5000元,远远高于其他蔬菜。面对目前我国芦笋生产的这一状况,各芦笋产区应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尽快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宏观调控,对缺苗严重的老笋田尽快淘汰,更新高产抗病的杂交新品种;其他适合种植芦笋的地区,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规模发展芦笋种植,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