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理念的下沉问题应该与无障碍设施的投入使用同步解决。无障碍空间被侵占、无障碍设施损坏后修缮不及时、无障碍车位被占用等情况,即为“建而不用,用而不理”。这是整个社会部分群体无障碍意识薄弱的缩影,从而造成了资源浪费、恶性循环。
此外,无障碍服务培训的表面化也可能使医护人员产生对有无障碍需求的就诊人群“一陪到底”的观念,反而会导致这类人群的心理不适。因此,无障碍环境的长效管理比无障碍环境的创建更为重要。
一
无障碍制度的长效跟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及各省市对无障碍环境的创建均予以重点关注。2021年9月8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并于2022年4月1日开始实施;北京人大常委会于2021年9月24日通过了《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并于同年11月1日开始实施;上海市政府于2021年2月7日通过了《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办法》,并于同年6月1日开始实施。
杭州市政府于2021年8月10日通过了《杭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管理办法》,并于同年2021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杭州市成立了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管理领导机构,明确了无障碍设施建设要求,规定了特殊教育、康复、社会福利机构、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等八大类公共场所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可以通知残疾人联合会,邀请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代表试用、体验无障碍设施。同时,该办法将全员参与的理念贯穿始终,明确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实施以来,建设方、设计方、使用方以及社会群体等持续共同参与,杭州市的各类无障碍环境水平有显著提高。杭州市卫生健康委更是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各方面力量,一方面努力争当杭州市无障碍环境整改的排头兵,另一方面编制了《杭州市医疗系统无障碍导则(试行)》,这对不断优化医疗机构无障碍环境的创建,具有重大意义。
二
无障碍管理的长效覆盖
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角度从局部的无障碍设施建设转为建设项目中无障碍专项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对无障碍设施的考虑前移至报批及施工图审查阶段,做到同步报批、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在项目前期,充分考虑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可持续性、可操作性、可拓展性,利用BIM、VR技术模拟项目建成后无障碍需求相关人群的就诊动线,提高设计广度与深度,利用5G+智能感知技术管控无障碍设施的预设或启停,提高无障碍环境通用化、设施智慧化水平。
同时,在空间设计、结构设计及智能化配套设施等方面考虑一定程度的预留,为无障碍环境的发展提供基础。
▲ 点击查看:【五合国际•华特医疗】专注医疗建筑20余年,以口碑赢得专业市场
三
无障碍信息化的长效融合
目前医疗机构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已经从简单的设施建设向利用智能化手段创建信息化医院转变。多数已建医院对无障碍环境的信息化改造体现在院内智能语音导航系统、病历无障碍语音功能、手语翻译系统以及支持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医院信息和就诊流程信息等方面。
上述手段相对简单,但若想将技术手段与实际应用场景相融合,将单一系统与医疗机构总体系统相融合,并将智慧平台运用在医疗机构的日常事务管理之中,真正实现无障碍智慧医疗,这不仅要求医疗机构在初建时期考虑智慧化、感知化医疗设备与无障碍设施的配合,也要求在后期建立数据整理和后台反馈的长期更新体系,保证各项功能及时调整至**状态,从而确保服务质量。
导引导诊地图
电子语音病历
视频手语翻译
四
通用无障碍理念的长效深入
加强医护人员观念转变,提高无障碍服务培训质量,确保后勤管理保障的持续性,推进服务工作机制优化,充分利用智能化平台,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智慧化、高效化,进一步提升无障碍需求患者的就医体验。
同时,无障碍体系目前还处于相对孤立的社会状态,甚至残障群体本身的被服务意识也较为薄弱,这里指的不是被特殊对待,而是同等享受社会服务的意识薄弱。可采取诊后回访、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用户真实体验,一方面对无障碍环境进行改善,另一方面提高公众参与度,引起公众重视,提高社会无障碍意识。
2023年亚运会以及亚残运会的召开必将成为杭州市的一张鲜明标签,场馆的无障碍建设也是杭州市亚运会场馆及设施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的重点工作之一。届时,无论是生活无障碍、工作无障碍以及医疗无障碍都将接受来自各地乃至各国家代表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