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

向释迦牟尼学习生活的智慧

更新:2011-10-11 23:05 浏览:3次
向释迦牟尼学习生活的智慧
供应商:
衡阳市南岳区岳峰佛教旅游工艺品商行 商铺
企业认证
所在地
衡阳市南岳区南岳镇进步巷38号
联系电话
86 0734 2409769
总经理
旷岳峰
让卖家联系我

详细

前言:并非青灯古佛才是佛法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佛门香火突然空前兴盛起来。一方面,一群群善男信女们无比虔诚地涌进庙门,焚香顶礼,倒头膜拜,另一方面,一处处佛门圣地争先恐后地大兴土木,广建庙宇,重塑金身,与此相伴的,是一个个大师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为我们这个浮躁的世界更添了几分喧嚣。

在这里,我们无意对信佛的人妄加评论,信佛或者不信佛,都是个人的自由,即便你真的相信佛法无边,能保佑我们求财得财、求子得子,也无须大惊小怪。其实,我们想说的是佛法中所蕴含的那些生活态度,那些人生哲理和智慧,是普世的,刚好可以给当下浮世红尘中我们一方憩息之地,安放我们的心灵。

佛法不离世间法,要以平常心看平常事,从平常事中见佛法。诸如平等、慈悲、宽容、自在、清净、真诚等理念,对于我们这颗被生活蹂躏得日渐麻木疲惫的心,不啻是一股甘泉。你可以信佛,也可以不信佛,当你静下心来,用一双清澈的眼睛去打量缤纷的世界时,你会发现:佛法中蕴藏的智慧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

  • 内容提示:本期从大量平凡生活事例出发,层层深入,以最通俗的语言,最常见的故事,将佛学的做人道理娓娓道出,使佛法智慧与尘世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试图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去阐释佛陀的智慧,以帮助红尘俗世的你我去解脱人生的各种苦恼、困惑,让世间迷惘的人从心灵的困境中走出。
  •  

     

    人人平等,一切人群都应平等相处

    宋代僧人清远法师说:“若论平等,无过佛法。唯佛法最平等。”佛教的平等,是指一切现象均平等,无本性、本质,乃至高下、浅深的差别。这里的平等首先是人与人的平等。佛教从众生佛性平等的根本平等出发,反对一切形式的不平等,认为一切人群、一切民族、一切种族、一切国家、一切宗教、一切文明都应平等相待。佛教的平等理念体现了生命观、自然观与理想价值观的统一,体现了人权平等的思想,这是与现代社会的人权平等的要求相一致的。

    今天,平等和民主的原则已被当作一种公认的原则精神,一种神圣的权利。没有平等的人格就没有平等的权利,没有平等的权利就没有平等的人格。佛性平等就意味着所有的众生都具有平等的人格权,众生都可以通过他自己的努力而最终获得道德人格的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性平等所阐发的平等思想可以作为“政治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现代平等诉求的补充。

    因为后者的平等思想主要是人们确认的一种外在规则和外在诉求,而前者则是一种绝对和内在的诉求。如果说外在的平等诉求是一种局部平等的话,那么作为内在诉求的佛性平等则追求的是一种彻底的、终究的平等。如果说西方“天赋人权”的平等思想给人的是“平等的起跑线”的话,那么东方的佛性平等思想,则给众生指示了一个通往平等的终点。民主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理想,现代社会的进程总是伴随着民主化的进程。佛性平等思想阐发了一种高远的理想,也可作为我们的一种内在的无尽追求和精神向往。

     

     

     

     

    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佛教还特别突出宇宙间的一切生命的平等,即人与其它生物和非生物的平等,佛教提倡素食、放生等善行,还强调人与无情的平等,这里说的无情,是指那些无情感意识、无精神意识的东西,包括草木花卉、山川大地,大自然的花香树绿、风动水流等等。它的伦理意义在于,不仅承认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而且表明人与自然界的其它存在也是平等的。人类要平等地对待自然界的一切生命物体,维护彼此赖以生存的环境,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这些思想既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于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保护自然,优化人类生存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今社会,生态危机给人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全社会普遍的生态意识。在提高现代人的生态意识、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方面,佛教可以发挥特有的功能,能够净化环境、净化人心。我们应当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爱护和善待生命,爱护动物和植物,留住蓝天白云,留住青山绿水。

     

     

     

    生命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

    “若生命是一朵花就应该自然地开放,散发一缕芬芳于人间;若生命是一棵草就应该自然地生长,不因是一棵草而自悲自叹;若生命不过是一阵风则便送爽;若生命好比一只蝶,何不翩翩起舞?”

    芸芸众生,既不是翻江倒海的蛟龙,也不是称霸林中的雄狮,我们在苦海里颠簸,在丛林中避险,平凡得像是海中的一滴水、林中的一片叶。海滩上,这一粒沙与那一粒沙的区别你可能看出?旷野里,这一抔黄土和那一抔黄土的差异你是否能道明?

    每个生命都很平凡,但每个生命都不卑微,所以,真正的智者不会让自己的生命陨落在无休无止的自怨自艾中,也不会甘于身心的平庸。

    也许你只是一朵残缺的花,只是一片熬过旱季的叶子,或是一张简单的纸、一张无奇的布,也许你只是时间长河中一个匆匆而逝的过客,不会吸引人们半点的目光或惊讶,但只要你拥有自己的信心,并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就会成为成功驾驭生活的勇士。

     

     

     

    认清自己的价值,走出自我束缚的牢笼

    一个年轻人刚刚在职场上受到了挫折,他看到有位农民把一头大水牛拴在一个小小的木桩上。他就走上前,对农民说:“大伯,它会跑掉的。”农民十分肯定地说:“它不会跑掉的,从来就是这样的。”他有些迷惑,忍不住又问:“为什么不会呢?这么一个小小的木桩,牛只要稍稍用点力,不就拔出来了吗?”

    这时,农民靠近了他,压低声音:“小伙子,我告诉你,当这头牛还是小牛的时候,就给拴在这个木桩上了。刚开始,它不是那么老实呆着,有时撒野想从木桩上挣脱,但是,那时它的力气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见没法子,它就蔫了。后来,它长大了,却再也没有心思跟这个木桩斗了。有一次,我拿着草料来喂它,故意把草料放在它脖子伸不到的地方,我想它肯定会挣脱木桩去吃草的。可是,它没有,只是叫了两声,就站在原地呆呆地望着草料了。你说,有意思吗?”

    小伙子顿悟。原来,约束这头牛的并不是那个小小的木桩,而是它自己用惯性设置的精神枷锁。许多人,都有志于向前,有志于表现他们自由,但被过度的胆怯与缺乏自信所束缚、所阻挡,他们自己觉得内在的力量跃跃欲试,但总害怕失败,而不敢行动。

    铲除一切阻碍、束缚我们的东西,走进一个自由而和谐的环境中,这是事业成功的第一个准备。我们为人一世,所做的大多都是卑微渺小的事;但假如我们能够铲除一切阻碍、束缚我们的东西,则可能成就伟大、宏丽的事。

     

     

     

    一滴水中蕴含慈悲,尊重关爱其他生命

    弘一法师是现代著名的高僧,一次,他到弟子丰子恺家,丰子恺请他坐藤椅。他把藤椅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丰子恺不敢问,后来见他每次都如此,丰子恺就问他为何这样小心谨慎。弘一法师温和而自然而然地回答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会把她们都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做下去,好让它们走避。

    佛法中不杀生、众生平等的观念、教义都极为深刻地体现了佛法对宇宙间生命的尊重与关怀。释迦牟尼佛曰:“一滴水中有八万四千虫。”一个生命,无论多么卑微,在这个世界上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世间生命原本没有任何所谓的高低贵贱之分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它所在的价值和意义,并且我们在关爱其他生命的时候,其实也是对我们自身生命的关怀与尊重。任何一个生命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血肉相连。

    在这偌大的一个地球中,人们与身边的人、事、物都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既然共生于同一个空间,为什么不能互相尊敬,一定要勾心斗角,挑起是非呢?生命的联系当中存在着一个又一个的蝴蝶效应。可能因为我们的某一件错事,引发了一连串的反应,最后遭殃的还是我们。所以对众生抱有慈悲之心,对生活抱着平和度日的态度,不但世界可以消除争端,人的内心也会舒活。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在广州白云山能仁寺中有一副对联,“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本多情,将天下苍生的喜忧祸福放在心中,这也是佛法的心意。佛本多情,时时惦记着天下苍生。修佛者的心境,是以慈悲之心,普度众生。佛法中的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而悲则是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二者合成为慈悲。

    白居易曾经请教鸟巢禅师:“我自小学佛,几十年来,还没有入门之处,请师父指教。” 鸟巢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不觉笑了,说:“这不过是三岁孩童都会说的道理,何必用来教训我这个老头子呢!” 鸟巢禅师说:“这的确是三岁孩童都会说的,可惜许多八十老翁也没有做到啊!” 做人要像成就圆满,就要以一颗爱心惠及他人,不仅可以温暖他人,也能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我们很难估量做善事对一个人生命价值的影响。做善事并不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生命需要我们做的是敞开心扉爱他人,真诚地爱他人,去宽慰失意的人,激励沮丧泄气的人。至善无痕,让施与心就像玫瑰花一样散发芬芳。当我们将手中的鲜花送于别人的时候,自己已经闻到了鲜花的芬芳,而当我们要把泥巴甩向其他人的时候,自己的手已经被污泥染脏。与其在自我中心导致的疏远冷漠中承受孤单,不如走出自我封闭的心门,在融洽的互相交往中感受快乐--彼此的快乐!

     

     

     

     

    只说好话不做好事,好话等于废话

    弥陀经中记载着的一位大弟子——阿楼陀,他双目失明,不能料理自己,佛就替他裁衣服,还叫别的弟子一道帮着做。有一次,佛看到老比丘眼睛花了,要穿针缝衣,无奈眼睛看不清楚,嘴里叫道:“谁能帮我穿针呀”!佛听了立刻回答说:“我来帮你穿”。

    言出必行,不高谈阔论,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内容。少说一些漂亮话,多做些漂亮事,应成为恪守的生活准则。一个人是否具有实干精神,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做事态度、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一个实干的人往往能赢得他人的敬佩,获得人心。

    一张地图,无论它绘制的多么详细,比例尺多么精密,但它不能让它的主人在地面上移动哪怕是一寸。一部法典,无论它写的如何公正,但它绝对不能杜绝罪恶的发生。一部食谱,无论它写入多少的山珍海味,但它也解决不了任何人的饥饿问题,还不如几口粗茶淡饭来的实在。

    当代大德星云大师提倡“三好运动”——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如果大家都说好话,则时时耳根清净;大家做好事,你帮我,我帮你,则彼此相亲相爱;大家都存好心,则处处都有春风、有和平。

     

     

     

    爱心做种,走出一条开满鲜花的道路

    因果报应作为佛法教义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佛法世界观、人生观的精华所在。但在中国,这种思想也早就存在。《易经》中很早就有了这种思想,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善,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而孟子在与邹穆公对话时,引用了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这都是因果报应的观念。古今中外,一切事情都逃不开这个因果律。因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结果不是从它的原因生成。

    一个人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所走的每一步,都已经为明天埋下了伏笔。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如同我们洒下的每一粒种子,在时光的滋润下,那些种子慢慢生根、发芽、抽枝、开花,最终结出了属于自己果实。我们自己所种下的因,遇到合适的条件就会产生一个结果。

    实际上,爱心是我们关心爱护人的一种思想感情,我们必须把它奉献给他人,奉献给社会。在当今社会经济思潮的冲击下,社会物欲横流,社会道德也日益滑坡,很多人迷信“拜金主义”,陷入了金钱的迷魂雾中,人与人之间似乎多了麻木和冷漠,少了爱心和关怀。因此,我们要把我们的爱心奉献出来,奉献给那些需要我们的人与事,为这个社会增添一份温情与暖意。我们应该时刻坚信:“爱心无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山不转水转,境不转心转

    常常爬山的人,都知道“山不转水转,境不转心转”的道理,禅宗中也有类似的情形,“山不转水转,境不转心转”,境由心生,心乃工画师,能画世间诸般景色。

    “芭蕉叶上无愁雨,只是听时人断肠”,心外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时,内心却可能愁云密布,甚至没有任何阳光可以照进的缝隙。快乐时,“绿杨烟外晓寒轻,红心枝头春意闹”;失意时,“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在必要的时候采取适当的方法剪掉心中的死结,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心灵空间。剪掉心中的杂草,最好的方法不是用蛮力与之对抗,而是在心中散播下新的种子,用新鲜生命饱满热情来抗衡杂草的韧性。心中的死结往往就像杂草一样,有极强的生命力,外力通常只能改变他们的生长轨迹,却不能完全将之从自己的生命中驱逐。

    我们每个人的心都一座种满花草的花园,它需要我们时时垦殖耕翻。这个花园中有秽土,也有净土,所以不可能永远保持快乐和清净。作为自我的园丁,我们决不能放任杂草丛生,占尽花木所需要的阳光雨露,否则这座花园就会成为人生困顿的围城。但即使修剪,求得和谐美好的内心境界,围城之中也能过自在人生。

     

     

     

     

    “空心”才能容万物,别被满满的外物所限

    一部著名经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里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在佛教的观念中,空与有并非两个完全对立的概念,宇宙万有,因为虚空含纳包容,所以能拥有日月星河的环绕;因为高山不拣择沙石草木,所以成其崇峻伟大。俗话说,海纳百川,很多人将“大海”作为浩瀚胸襟的代名词。但人的心胸是大海和高山都不能比的。把心腾空,就可以包容万物。

    解除心中的框框,把心腾空,让心柔软,就能包含万物、洞察世间,达到真正心中万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古有今,一切随心通达,运用自如。

    虚空才能容万物,茶杯空了才能装茶,口袋空了才能放得下钱。鼻子、耳朵、口腔、五脏六腑空了,才能存活,不空就不能健康地生活了。像我们的对谈,也要有这样一个空间,才能进行。所以,空是很有用的。

    一旦真正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人就踏上了心灵的解脱之旅,内心丰富,却亦可呈现一种空无的状态,心感受到的万物之丰富也会远远超过自己视线范围里的一切。与其被满满的外物所限,何不索性全部放下,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心旷为福门,心狭为祸根

    在生活中,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因别人的恶意诽谤或其他打击而深受伤害,这些伤痛一直在我们的心底,从来没有被治愈过。我们可能至今还在怨恨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其实,怨恨是一种被动和侵袭性的东西,它像一个不断长大的肿瘤,使我们失去欢笑,损害我们的健康。怨恨,更多地伤害自己,而这怨恨,只能用宽容来化解。

    宽容是心与心的交融,无语胜过有声;宽容是仁人的虔诚,是智者的宁静。正因为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渺无限。

    送人一轮明月,我们的心也会沐浴月光,这就是宽容。宽容是一种大度,一种豁达;宽容能够容纳万物,能够包含太虚。心旷为福之门,心狭为祸之根。心胸坦荡,不以世俗荣辱为念,不为世俗荣辱所累,不为凡尘琐事所扰,不为痛苦烦闷所惊,就会活的轻松、潇洒、磊落、舒心。

    宽容,对人对己,都可以成为一种无须投资便能获得的精神补品。学会宽容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对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乃至事业的成功都是必要的。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计较,有了一颗坦荡的心,无论做任何事,都会感到愉快而宁静。

     

     

     

    知和而和,勿因琐碎小事而斤斤计较

    佛家对于“和”的理解,是一切平顺,在不惹天怒人怨的情况下,任何事情都可以忍让,以达到彼此交往和气共融的状态。但和也应该是有原则的和睦、和谐,唯有发生交际的双方“知和而和”才能和衷共济。倘若只有一方去追求和睦,另一方却十恶不赦,这种情况下的“和”只能是幻想。

    把这种“知和而和”的精神应用于普通人及关系的处理中,也就是既要与人为善,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实则各怀鬼胎。人们只有经常处于“知和而和”的状态,在团体中和谐相处,才能达到因和而长久的生存状态。

    真正的和谐是人生的一味不可或缺的调味品,是促进生命进步的一种催动力。人总是在矛盾中寻求调和与融通,继而共同进步,而不是对立与分割。现代生活需要的不是对立,而是应该扩大自己的胸襟与容人之量,不要以狭隘的眼光去概括事物。或者一味唱高调,歌功颂德;或者一味唱反调,挖疮疤,应该真正地到生活中,把一切事物都用宽大通达的眼光细细打量一番,感谢生命的和谐与美。

    繁华世事让世人心遭受蒙蔽,所以常被情绪左右,变得不善和睦,因琐碎小事而斤斤计较。当人们一旦体悟到“和”的美好,生活便在那时那刻发生本质变化。

     

     

     

    人生总是“一半一半”,何须追求完美

    凡事都是一分为二,一半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好人一半,坏人一半;白天一半,夜晚一半。在这个“一半一半”的世界里,想要求得百分之百的圆满,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不容易。

    面对人生本有的缺憾,我们凡事应该留有余地,尽善尽美并不一定绝对好。清人李密庵主所谓“半”的人生哲学,告诫世人不要过度追求完满。日本有一派禅宗书道在挥毫泼墨时总留下几处败笔,都是意在暗示人生没有百分之百的圆满完美。更有日本东照宫的设计者因为自觉太完美,恐怕会遭天谴,故意把其中一支梁柱的雕花颠倒。

    很多人都执着于追求完美的人生,凡事都要求完美固然很好,以精益求精,更上层楼。但环顾周围,有人因小小的缺陷而全盘否定人生的意义,有人因小小的遗憾而将手中的幸福全部放弃,这样追求完美,有时反而因噎废食,流于吹毛求疵,不管于自己还是于他人,都是一种不必要的辛苦。真正幸福的人生,本身就有缺陷,而在追求完美人生的同时,要能够认清人生实相。

    法国诗人博纳富瓦说的很好,生活中无完美,也不需要完美。我们只有在鲜花凋零的缺憾里,才会更加珍视花朵盛开时的温馨美丽;只有在人生苦短的愁绪里,才会更加热爱生命拥抱真情;也只有在泥泞的人生道路上,才能留下我们生命坎坷的足印。

     

     

     

    没有痛苦也就无所谓快乐,真正面对事物实相

    有一群弟子要去朝圣。师父拿出一个苦瓜,对弟子们说,随身带着这个苦瓜,记得把它浸泡在你们经过的每一条圣河,并且把它带进你们所朝拜的圣殿,放在供桌上供养,并朝拜它。弟子朝圣走过许多圣河圣殿,并依照师父的教言去做。回来以后,他们把苦瓜交给师父,师父让他们把苦瓜煮熟,当做晚餐。晚餐的时候,师父吃了一口,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奇怪啊!泡过这么多圣水,进过这么多圣殿,这苦瓜竟然没有变甜。弟子听了,好几位立刻开悟了。

    苦瓜的本质是苦的,不会因圣水圣殿而改变;人生是苦的,修行是苦的,因情爱产生的生命本质也是苦的,这一点即使是圣人也不能改变的,何况是凡夫俗子。苦为乐,乐为苦,苦与乐的感受全在于一心。达摩面壁,凡人皆称其为苦修,有谁知道达摩祖师在静修中,心归空灵,慧及宇宙,体肤之苦尽皆化为心灵的极乐,并无半点苦楚可言。

    对待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的,时时准备受苦,不是期待苦瓜变甜,而是真正认识那苦的滋味,这才是有智慧的态度。苦瓜本来就是苦的,连根都是苦的,这是一个苦瓜的实相、真相。变甜只是我们虚幻的期望而已,唯有真正面对事物的真相,我们才能从中


    关于衡阳市南岳区岳峰佛教旅游工艺品商行商铺首页 | 更多产品 | 更多新闻 | 联系方式 | 黄页介绍
    主要经营:佛教产品;玉佩;手链;挂件;佛珠

    岳峰佛教旅游工艺品商行是一家实力雄厚的宗教文化有限公司,作为全国宗教用品供应商,本商行从事生产,批发各种宗教用品及其优质的服务,帮助全球客户和合作伙伴取得成功,公司总部设在湖南衡阳,在浙江义乌,湖南长沙设有档口,以公司在湖南衡阳,浙江义乌两大生产基地为支点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延伸,已经形成立足湖南,深入全国,拓展海外的战略格局,本公司本着“以客户为主,以客户为先”的销售理念服务广大客户,以宗教纪念品为主,旅游工艺品为辅进行生产销售,目前旅游工艺品中的吹奏类乐器已经销售到全国各地 ...

    内容声明:顺企网为第三方交易平台及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顺企网所展示的信息内容系由衡阳市南岳区岳峰佛教旅游工艺品商行经营者发布,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店铺经营者负责。顺企网提醒您购买前注意谨慎核实,如您对信息有任何疑问的,请在购买前通过电话与商家沟通确认顺企网存在海量企业商铺和供求信息,如您发现店铺内有任何违法/侵权信息,请立即向顺企网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由企业自行发布,本站完全免费,交易请核实资质,谨防诈骗,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顺企网
    ICP备案: 粤B2-20160116 / 粤ICP备12079258号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粤)-经营性-2016-0009 /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007号
    © 11467.com 顺企网版权所有 发布批发采购信息、查询企业黄页,上顺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