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甲骨文
甲骨文产生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是我国最早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成熟文字。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就是由甲骨文发展演变过来的。甲骨文亦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由几千年前的古文字演变成当今文字的一种文字。
由于甲骨文的发明使用,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文明,其影响力持续至今。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内涵最丰富,份量最重的宝贵历史遗产。亦是世界人民的宝贵历史遗产。
自从甲骨文发现100多年来,大批专家倾心研究,甚至付出了毕生精力。本商社的宗旨就是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广大国民,将深奥难懂的甲骨文,开发成广大国民触摸得起、欣赏得了的大众文化产品,并将其导向世界,让世界了解甲骨文。
本商社是仿真甲骨文产品专业生产企业,拥有“仿真甲骨文”国家专利,专利号:zl 2005 2 0029748.0。本社生产的仿真甲骨“四方风”,被河南省文化厅评为“河南省知名文化产品”。本社生产的品种有:旅游纪念品;节日礼品;商务礼品;政务礼品;家庭、宾馆、酒店等室内装饰品;教育用品;博物馆展览用品;文物仿真收藏品等。
本社生产的甲骨文产品,全部是以牛胛骨为材料刻制的。
本社产品可以批量订购,也可以零购,还可以按客户要求定制。
欢迎广大朋友交流、合作。
新乡市牧野区殷商古文化商社
社 长:陈炳钊
陈炳钊:让甲骨文重放异彩
记者 李青春 文/图
阅读提示:在我市的一个普通民居的小区里,有一位研究甲骨文仿制技术的老人。20年来,他潜心甲骨文的深邃内涵中梳理目录,著书立说,并在仿 真甲骨文领域卓有成效,成为省内外甲骨文研究的名人。
昭示中国人文精华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每期发行量平均高达70余万份,是国内具有高层次、权威性的一本学科杂志,就不久前最新出版的《中国国家地理》(总第 571期)上,选中了我市74岁高龄的陈炳钊老先生刻制的甲骨文仿真作品,与该杂志配套发行。10月28日,记者获悉这一喜人消息后,随即赶往陈炳钊老先生的家中,对他进行了采访。
在河师大实验中学家属院一处普通的住宅中,记者见到了精神矍铄的陈炳钊老先生。记者看到,在他并不太宽敞的房间里,摆放了许多文献书籍和厚厚的书稿,还有他精心刻制的许多仿真甲骨文,每一块仿真甲骨文看上去都那么的精美,逼真再现了我国文字的最初神采。
陈炳钊老先生现年74岁,原本是在我市的某工厂工作,1988年退休后赋闲在家。他在上班的时候就对甲骨文颇有研究,退休后更是全身心投入甲骨文的海洋,如痴如醉。寒暑易节,20年时间过去了,陈炳钊把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在自己挚爱的甲骨文研究之中,他先后梳理出了《殷商历史系列目录》和教学用具一套,并在仿真甲骨文研究领域建树颇丰。2006年,陈炳钊刻制的仿真甲骨文获国家专利;2007年12月,他的甲骨文仿真制品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知名文化产品”。目前,他的《甲骨文探索》书稿已定,正在与出版社商榷出版事宜,仿真甲骨文也被有关部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向国家申报。
在采访中陈炳钊说,自从甲骨文被发现以来,虽然一大批专家学者倾心研究,不少专家为此付出了毕生精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成果鲜为人知。多少年来,甲骨文研究基本上处于“研究室”内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广大国民基本上不了解真实的甲骨文。
甲骨文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商朝中后期,是中华文化中内涵最丰富,份量最重的宝贵历史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历史遗产。陈炳钊说,甲骨文形体艺术之意味,堪称书法史上的奇迹;作为最早的系统文字,对其他古文字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甲骨文是我国人民的‘国宝’,我们有理由去了解它、研究它、发展它,使甲骨文重放异彩。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陈炳钊以仿真的形式刻制了‘天文气象’、‘历法’、‘防疫治病’以及甲骨文中已成型的部分完整作品,尤其他刻制的《四方风》、《福》等仿真甲骨文最为经典。
目前,陈炳钊正在把我国的历史经典之作《道德经》翻译成“甲骨文”,这在国内尚属首例。现在这项惊世之作已经进行了一半,等到全部完成之后,将成为我国史无前例的扛鼎之作。
原载《平原晚报》
颂庐山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红日滚金球。
眼看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十二州,
妙景一时看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诗首印:福寿康宁 康福
宁寿
甲骨文是商代(约公元前17赴纪——公元前11世纪)中晚期的文化遗存,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历史纪实,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是稀世之宝。在十五万计的甲骨文宝档中,有一片非常著名并被称为“四方风”的牛肩胛骨。
该骨属殷商时的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ll92年)刻辞,骨面有刻辞4段,应为28字,实为24字,是有关四方神及风神的记载。
这块牛肩胛骨的原藏家是近代收藏家刘体智。刘体智的旧藏甲骨共有28450片,是国内外私藏甲骨中最大宗者。他的这批甲骨于1953年夏天售归当时的中央文化部文物局,1958年由该局拨交给现在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北京图书馆。
最初,有的甲骨学者对这片被称为“四方风”的牛肩胛骨并不看好,认为它只是一片伪刻牛肩胛骨。该骨最早的拓片险些埋没了这件珍品。由于该拓片只拓了有字部分,并没有拓出该骨的全形,同时,上面的刻辞也非卜辞,骨的背面也没有施以钻凿的痕迹。拓片没有拓全、没有钻凿痕迹可作参考,这些都给正确判断该骨的真伪增加了难度,进而导致了甲骨学者对该骨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这是一片伪刻。
所幸,著名甲骨学家、史学家胡厚宣先生对这片牛肩胛骨进行了考证。他认为,该骨字体遒整,文气古奥,文理通达,与杜撰不同,应属武丁时期刻辞。他在l944年发表了《甲骨文四方风名考》一文。他对这片牛肩胛骨的释文是:“东方曰析,风曰协;南方曰夹,风曰微;西方曰夷,风曰彝:北方曰宛,风曰(“役”字改双立人旁为单立人旁)。”这与《山海经》中的记载相似。
甲骨卜辞中有四方,如“北方受年?西方受年?”又如,人们所熟知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寓意着东南西北方,这里的东南西北四方只是含有方向之意。而这片“四方风”刻辞则不然,它是把以上四方与时节相编配并参照草木禾谷生长的特点衍生出了析、夹、夷、宛四方神名,象征着草木禾谷春萌生、夏长大、秋成熟、冬收藏。在四方神名后面依次有风曰协、风曰微、风曰彝、风曰(“役”字改双立人旁为单立人旁)。这是根据四方风在不同时节的特征而命名的。风曰协,是指和煦之风。风曰微,是指微弱之风。风曰彝,是指大风。风曰(“役”字改双立人旁为单立人旁),是指烈风。在3000多年前人们崇尚鬼神,极度迷信的时代,能够对四方神名和四方风神给予准确的命名,无疑对国家的征伐、狩猎、畜牧、农事、灾害、疾病、祭祀等事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胡厚宣先生的考证,杨树达在其所著《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序中说:“而甲学诸家能以故书雅记稽合甲文以证明古史者,寥寥不过数人,胡君厚宣其一也。庐江刘氏藏一片,所记为四方风名,君以尚书尧典及山海经诸古书证合之。是其事也,昔王静安以楚辞山海经证王恒、王亥,举世莫不惊其创获。及君此文出,学者又莫不惊叹,谓君能继王君之业也。”此片牛肩胛骨所刻的内容是从事甲骨学研究的学者以故书雅记稽合甲骨文以证明古史的范例之一。
原载《光明日报》
“四方风”---险些被埋没的甲骨文珍品
本公司生产的甲骨文,以申请著作权,拒绝仿制! 甲骨文正在更新。后期会有更多的产品,我们正在开发与研究!希望有此爱好的朋友可以购买一套。具有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