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朱贝尔7月2日报道:7月1日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的第一天,虽然下着大雨,但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宇泰景苑小区的部分居民,像往常一样,撑着伞、拎着两个袋子前来定时定点桶扔垃圾。这一天,也是该小区垃圾分类志愿者们集体“下岗”的一天,经过居委干部近4个月的宣传、走访、指导、实践,垃圾分类对居民来说早已成习惯,不需要他律了。
“绿精灵”活跃
3月1日,宇泰景苑小区原先的10个投放点减到3个分时投放点位和1个24小时投放的垃圾厢房。考虑到居民生活习惯,分时投放点的开放时间为早上7:30-9:30,晚上6:00-8:00;24小时投放点则是“误时投放”点位,满足部分赶不上定时投放时间的居民的需要。同时,小区居民自发成立了“绿精灵”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全天候对生活垃圾分类做好点位服务、湿垃圾除袋等工作。
“第一天,居民分得并不熟练,难免有些小错误。志愿者挨个检查,耐心教导。第二天,大部分居民都能做到分开扔,但‘湿垃圾除袋’还要靠志愿者。到了第三天,很多居民都能自己将湿垃圾倒进桶,并将塑料袋扔到干垃圾桶里。”虹叶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静华回忆。
对大家的付出,王静华很感激:“‘绿精灵’团队有40多位志愿者。这些阿姨爷叔就像礼仪小姐——人来了‘侬好’;垃圾分好扔‘谢谢’;人走了‘再会’。居民们看他们忙过意不去,连连说‘你们辛苦了’,气氛一直很好。”
但条例正式实施的第一天,这些“绿精灵”们却集体“下岗”了。竺阿姨是负责小区3号定点桶的志愿者,她说:“如今在居民心中已经没有对垃圾分类的茫然了,垃圾分类成了大家自觉自愿的行动。”今后,志愿者的主要工作将由在点位值班改为巡视。
“三件套”入户
成功的背后,是居委会和志愿者们长达数月的细致准备。
早在2018年底,虹叶居委就开展调研,分析实行垃圾分类的难点,邀请党小组长、楼组长、业委会、物业经理、保洁员一同研究如何推进,并确定撤桶数量及点位。
今年春节刚过,371户宇泰居民的家门陆续被敲响。居委干部送上“三件套”入户包——一本垃圾分类指导手册、一个冰箱贴和一只挂壁式垃圾袋支架。手册由志愿者手绘,冰箱贴上印着自编的分类口诀和分类搜索二维码,垃圾袋支架看着就很实用。
“以前发过桶,但居民都说两个桶太占地方。我家正好在用这种支架,就在网上找商家定制了一批。”虹叶居委会书记王静华告诉记者,家里湿垃圾“产量”并不大,橱柜门上夹个塑料袋,湿垃圾就能很方便地“撸”进袋子里。
据不完全统计,每户家庭至少上门3次以上,15天内共走访居民家庭1513户次、开展问卷座谈30余场。除了“三件套”,还有一系列活动在小区展开。启动仪式充满“仪式感”,“快闪集市”吸引居民,横幅、海报、撤桶通知牌、分类指示牌悉数“上岗”……
“花仙子”堆肥
要让居民心甘情愿做好分类,最好让他们亲眼看到垃圾分类的好处。在宇泰景苑,停车位增加、垃圾臭味减少、湿垃圾自制肥料种花、楼道堆物减少就是居民享受到的最新生活“福利”。
记者在该小区的“堆肥花园”看到,凤仙花、绣球花、杜仲、兰花等摆满花架,旁边摆放着两个绿色堆肥桶。两名“花仙子”服务队志愿者正将小区除草产生的杂草,放入堆肥桶。王静华介绍,这两个绿色堆肥桶约有400升容量,只要把菜叶、果皮等湿垃圾放进去,经过一个多月的发酵,就变成了黑色粉末状的肥料,混和土壤就能养花种菜。
“采用堆肥桶和酵素桶,使湿垃圾变废为宝成为花园和菜园的‘生态肥’,既减少垃圾投放、减少异味发散,又提高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兴趣和积极性。目前,已经累计转换湿垃圾3000多升用于‘堆肥花园’‘一米菜园’的肥料,每天处置的湿垃圾占小区湿垃圾总量的5%以上。”
“现在连周边小区的居民都会来挖一些。”志愿者告诉记者。
文章来自:赣州市赛泰塑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