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的实体印章使用与演变,促使企业组织逐渐形成一套由审批到用印再到归档管理的模式。随着技术水平与使用需求的发展演变,传统的用章模式显然不再适用当下机构的。
银行传统印章管理弊端:1.线下用章繁琐流程长、效率低;原因:实体印章使用过程受办公时间、办事人员、地域范围等因素限制。
2.企业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偷用盗用、越权用章等违规操作时有发生;原因:即便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办法,如果没有机制去监控,实体印章使用过程一旦脱离监管就直接如同将人性暴露于黑暗之下。
3.滋生私刻印章等违法行为;原因:实体印章防伪性能较差,印迹有效性鉴定成本高,制假技术肆意发展。
除了传统印章管理模式不能满足新的用在需求的演变,关于印章使用不善定责问题,机构也缺失一定的意识;如:
1.认为伪造印章签订合同与企业无关;
2.认为员工私自使用公章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应由员工自己负责;
3.认为伪造印章是犯罪行为,只要伪造者被判刑,企业就可以免责等等;
但只要去细看翻阅过往司法的判决案例,员工私盖、偷盖印章造成的第三方损失绝大部分都由企业承担清偿责任,所以印章管理安全问题任重道远。
银行印章风险案例:某公司金融事业部的员工通过一家证券平台购买了10亿元某银行滇西分行的理财产品。该产品为3年期存款保本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临近到期,该证券平台在接到购买理财产品公司的指令后,向某银行滇西分行发函要求其兑付,但该银行分行回函则称并没有签署过该协议,并拒绝兑付这笔理财产品。
后经查实,合约的签署是其分行的职员私自操作,并且该合约及所盖公章均为伪造。最后仅追回了2.3亿元,剩余资金去向不明,公司已将证券平台和该银行分行起诉至法院,该案正在审理中......
上述案例判决结果没出来,小编前面所说的员工私盖公章造成第三方损失将由机构承担赔偿的论点就站不住脚了,所以我们再看一则业内人事都非常熟悉的案例,但为了不侵犯隐私,案例中的机构和人物名称我们均使用化名替代,具体时间也会进行简化。
某年12月,某证券公司发生债券风险事件,公司原员工杨某、黄某以证券公司的名义在外开展债券代持交易,经核查,杨某、黄某所涉业务相关协议中加盖的“XX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印章与公司在公安机关备案的印章不符,纯属伪造。该事件未了结合约金额约200亿元,涉及金融机构20余家,给债券市场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最后经过调解并达成共识,此事件的资本成本和投资损益将由该证券公司以及涉事的相关机构共同承担,短短一个月时间,因为该案导致证券公司年纯利润急剧下滑至负数,可见印章管理流程不规范造成的影响。
银行印章管理安全办法:在万物互联智能的时代背景下,物联网的应用在解决企业很多实际问题的同时,又提供了更多全新、智能、安全、高效的良好体验,智能印章管理系统就是其中之一。
由珠海思格特智能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印章管理系统,能够有效解决银行机构的用印安全管理之痛,降低法律风险。
智能印章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架起了印章与机构管理者之间的桥梁,让管理者对用印动态实时掌握。可实现用印申请、审批、使用工作在线远程异地化管理,保障机构印章随时处于管理人员的监管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