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全息技术,相信很多人会立刻想到各种科幻大片里的场景,如钢铁侠在空气中操作立体空间,星球大战中用全息影像召开会议等。全息技术确实很是神奇,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或看到一些所谓的“全息”产品。
但遗憾的是,90%的人都不知道,生活中所见到的这些全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息技术,他们只是伪全息。
1、伪全息--“佩伯尔幻像”
我们所见的,实际上利用的是一种叫“佩珀尔幻想”的技术,它所达到的视觉效果与全息技术类似,致使许多人将两者混淆在一起,实际上它们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
佩伯尔幻像是一种巧妙的光学错位技术,距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原理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跟镜子一样的镜面反射成像。这种成像效果好,但是需要借助膜镜面反射来成像;还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在于,尽管照在全息膜上的光源可以做到很强,但也必须要保证背景足够暗,这样才能让影像显得更真实。
2、真正的“全息术”
那么,真正意义上的全息到底是什么样的技术呢?
中文维基百科是这样定义的:全息术,是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或透射)光波中全部信息(振幅、相位)的照相技术,而物体反射或者透射的光线可以通过记录胶片完全重建,仿佛物体就在那里一样。
正真的全息术具有两大特征:裸眼、无介质,影像在空气中立体呈现;以及可以从360度去观看立体影像的不同角度。当然最直观的理解就在科幻电影里,比如《钢铁侠》中托尼·史塔克在空气中操控立体的空间,可以完成一些列的放大、旋转等操作。
3、真息术与伪全息的差别
对比真正的全息术,伪全息“佩伯尔幻像”首先离不开介质,它必须用一定的物体作为介质才能成像;其次,无法实现360度观看立体影像,它必须在特定的角度或位置才能观看投影影像。所以,目前来说,全息技术主要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更别提科幻大片中的效果了。
“电影中真的全息影像,如《星球大战》和《碟中谍》,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研发。但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影像大小只有2到3英寸,”忠北国立大学计算机学院的Kim Nam教授说道,“若要做出大型全息影像,需要10到20年的时间。”
尽管“全息术”的技术难度要远远高于“佩珀尔幻象”,未来的使用场景、拓展性和想象空间也要更广,但是不得不承认佩珀尔幻象绚丽的舞台效果和实用价值。至少它已经让我们体验到虚拟影像技术的神奇之处,也难免“佩珀尔幻象”技术成为现在商业市场上的宠儿,现阶段其风头远盖过“全息术”,甚至有取而代之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