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测定操作知识
1、指标:执行标准:nt/t822-2004《种猪生产性能测定规程》
1.130kg-100kg平均日增重(adg,g),
1.2活体背膘厚度(bf,mm),
1.3饲料转化率(fcr)。
2、方法:
2.1在一致的环境条件下,饲喂同样的饲料。
2.2外来品种猪饲料30-60kg,粗蛋白18%(±0.5%),消化能为3.3兆卡;60kg以上,使用粗蛋白15%(±0.5%),消化能为3.2兆卡饲料;地方种猪粗蛋白降低2个百分点,消化能降低0.2兆卡。行业一般使用颗粒饲料进行全程测定。
3、测定程序:种猪预选—健康检查—预试—入试—结束测定—数据统计—计算处理与评定—外型评定—选种选配。
4、重要事项
4.1受测猪进入种猪测定舍后,按性别、体重分开饲养,观察、预试10-15天。
4.2当体重30±3kg时开始测定,受测猪中途出现疾病应及时治疗,如生长受阻应淘汰并称重。
4.3当体重达85±15kg时,称重并用b超测定膘厚。
4.4测定成绩评定与外型评定必需由从事养猪技术工作10年以上中级职称专家5人以上分别打分确定。
4.5每头测定猪只提供以下完整记录:猪只id,出生日期,始测日期,始测体重,结测日期,结测体重,测定期耗料,背膘厚,综合指数和型评定分。
4.6测定软件要求资料务必认真输入如出生日期、系谱、品种、饲料投入、背膘厚度等资料,在测定75-85kg猪时,软件可以自动产生100kg校正日龄、理论料重比和实际料重比等,如有21日龄重,输入结果更好。
4.7种猪测定必须使用9sc-05系统软件2.0版本。
4.7设备一般测定技术与饲料测定相同,只是不能使用不同的饲料。
5、要求
5.1称重设备要求精度在100g以上的电子称。
5.2 b型超声波仪进行膘厚和眼肌面积的测定,b超探头应为12cm以上的线阵探头,保证横向扫描时眼肌一次成像。
5.3纯繁后代在测定结束(体重为85~115kg)时必须保证每窝至少有1♂和2♀用于生长性能测定,
5.4受测猪必须来源于本场育种群的后裔,编号清楚,符合本品种特征,健康、生长发育正常、无外形损征和遗传缺陷。
5.5饲喂过程应使用自动喂料记录系统,不得机外投料。
5.6按照种猪的亲缘关系,在测定设备中填写系谱资料和血统
6.选种程序。种猪选择一般分为多个阶段,分别在断奶、保育结束、性能测定、配种时进行。不同阶段达不到种用要求者即被淘汰。最终被选留的种猪个体必须具备种猪性能测定成绩和外形要求。外貌失格(如有效乳头数不足、毛色、耳型不符合品种标准要求等),有遗传疾患(如疝气、隐睾、单睾、瞎乳头、锁肛等)以及有其它明显缺陷的个体一经发现,及时淘汰。根据种猪场级别和品种标准要求,需要整窝淘汰者整窝淘汰。必要时连同亲本一起淘汰。
6.1断奶期选择。按照品种标准,根据亲代系谱、断奶同胞数、同胞均匀度及本身的生长发育和体型、外貌进行初步选择。
6.2保育结束选择。按照品种标准,根据个体的生长发育、体型外貌等进行选择。
6.3性能测定结束选择。按照综合选择指数法或ebv值选择,外形评分,评定等级。
6.4配种期选择。
6.4.1种公猪选择。按照品种标准,根据种公猪本身的配种性欲、精子质量、疾病状况以及性能测定成绩、体型外貌成绩、配种成绩(用15头以上与配母猪的繁殖性能的平均值表示)进行选择,并评定等级,作为该种公猪最终等级。
6.4.2种母猪选择。按照品种标准,根据种母猪第二胎繁殖成绩(产仔数、泌乳力、断奶窝重等)、本身的性能测定成绩和体型外貌成绩进行选择,并评定等级,作为该母猪最终等级。
6.4.3种猪新品种培育或品系繁育,按照各自制定的育种方案通过选择指数法自高到低进行选种留种。
6.4.4种猪更新:原种猪场及一级种猪场用于更新本场基础种猪生产群的种猪的选择,按照品种标准中选择指标的要求,采用选择指数法选择。选留种猪按需要更新头数,依选择指数高低依次选留,但公猪选择指数应在测定成绩前20%;母猪不予考虑选择指数低于全群平均数加一个标准差者。有同胞性能测定成绩者,可参考同胞测定成绩进行选择。种猪更新比例公猪一般为每年30%,母猪为每年25%。地方良种及特殊猪品种标准中对种猪选择指标、选择方法及选择阶段有特殊要求者,按相应品种标准执行。
6.5设备测定能力。一般每台设备入测数可以按12-15头计算,入栏多一些,中间淘汰不理想的个体,最终每台设备可以保证10头出栏。
6.6 9sc-05可以测定环境温湿度,用于比较不同批次的测定结果,即跨期种猪个体结果比较,这是目前其它设备系统没有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