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钻井技术由中国发明,蜀郡太守李冰开挖了中国di一口盐井,宋代实现了没有动力设备的情况下的冲击式钻井技术。
在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有一个叫大顺灶的偏僻小村庄,村里的山坡上,有一个不起眼的草棚,它看上去就如同它周边的麦田一样,是那么的普通,以至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它熟视无睹。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普通的草棚里面隐藏着一个大秘密。
四川省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宋良曦说:“李冰做蜀郡太守的时候,自古蜀国多水患,在治水的过程中,开了都江堰,发现河道的中央出现了泉水,结果一尝是咸的。实际上是盐泉露头了,所以他就研究这个盐泉的走向,按照《华阳国志》的记载,叫做试其水脉,开广都盐井。”
李冰在开挖直径约两米、井深在15米的广都盐井时,不会想到,他从此拉开了中国盐井的序幕。
据宋良曦介绍,从战国末期一直到北宋时期,盐井和水井的形式差不多,都是靠人用锄、用擂、用锸、用凿把地面横土挖成坑,叫大口盐井,因为它口径很大。
到北宋初期,四川地区盐井的深度达到了180米左右,盐井也增加到600多口,年产食盐1600多万斤,每天有大量的卤水被送到熬制食盐的作坊里进行加工。
但是180米的盐井深度并不能满足社会对食盐的需求,盐业带来的巨大商业利润,促使人们不断地向地下深处挖掘,以便打出更多的卤水。然而,这时的人们却发现,这盐井怎么打也打不下去了,是什么阻挡了它前进的方向呢?
北宋人的挖井行动成为九百多年后世界钻井技术研讨会争论的焦点。
从地质的角度来讲,四川地区卤水含量比较低的水,位于比较浅的地方,大概20米到300米。如果浓度比较高,埋藏较深,一般在700米以下。那么,当表层的这种含盐量比较低的卤水快被开采完的时候,大口盐井地区就急需要去开采深层含盐量高的卤水。可是当时的技术条件又不允许这么做。没有很好的办法支撑固定井壁。挖得越深,盐井可能会出现坍塌的现象。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来改变这个落后的局面。
公元1041年,也就是北宋庆历年间,在四川大英县一个叫大顺灶的偏僻小村庄里,几个村民聚集在一起,准备私自开挖一口盐井,为了逃避朝廷法律的制裁,他们打算挖一口小盐井,这样就不容易被发现。
村民设想能不能利用舂米的方法,用足踏来带动一个钻头上下运动,从而达到打井的目的呢?想法很快就变成了行动,而他们的行动则成为九百多年后,中国专家在世界钻井技术研讨会上据理力争的zui好材料。
上个世纪的80年代的时候,在加拿大的温哥华举行了一次世界钻探技术会议。俄罗斯的专家说钻井技术是俄国人发明的,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美国专家说,他们国家钻井技术有300年了,应该是美国人发明的。这时候,有一个中国专家站起来说,在我们国家,钻井技术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