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

阿克苏的地域文化

更新:2012-09-21 08:47 浏览:9次

 龟兹文化  古龟兹国地处塔里木河流域的上游(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拜城、新和、阿克苏、温宿、巴楚一带),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大国,是佛教文化的圣地,丝绸之路的重镇。经济发达、文化昌达。早在西汉时期就成为西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集之地。是世界6大文明(中原文明、北方草原文明、印度文明、伊朗文明、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汇集之地。是中国甚至世界惟一的文化大汇聚、大熔炉。 
      龟兹文化博大精深,它比高昌文化和敦煌文化地位要高。龟兹文化具有特色,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佛国”、“古韵”。在整个世界,龟兹文化是独一无二的。
   “龟兹乐舞”是龟兹文化的突出代表。其传播并影响了我国中原和朝鲜、日本、越南、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对我国隋唐大曲的产生、发展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音乐、舞蹈、杂技、戏剧等艺术的繁荣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至隋代已有三种不同形式的龟兹乐舞流行于中国内地。《隋书•音乐志》载:至隋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 等,凡三部。唐代时龟兹乐舞的黄金时期,唐代诗人元稹《连昌宫词》曰:“骏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发续”。隋唐时期,龟兹本地的音乐舞蹈也进入发展高峰,著名高僧唐玄奘在去印度取经,经历了19年,游历了100多个国家后,回国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中对龟兹音乐艺术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屈支(龟兹)国-----管弦伎乐、特善诸国”。迄今龟兹地区尚存500余佛教石窟、壁画1万多平方米。其中音乐舞蹈形象十分可观,乐器约有18种,舞蹈姿态数十种。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乐舞造型可以说滥觞于龟兹乐舞。
    龟兹乐种类有“歌曲”、“解曲”和“舞曲”。龟兹乐使用着七种音阶和多种调式。“苏祗婆”推动了龟兹调式在中原的发展。龟兹“五旦七声”乐津冲击了宫廷僵化的乐制。为中国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龟兹乐中的“般遮调”在中原长期流行,至今在民间还有影响。        
    至南北朝时,龟兹舞蹈已经逐步脱离了劳动模拟性和自娱性,发展到具有表演手段以及情节内容的艺术。最突出的成就是“歌舞戏”形式,包括“苏幕遮”、“大面”、“拨头”等。其舞蹈一个共同特点是舞者头戴面具,模拟各种人物和动物形象,表达一定的故事情节。“歌舞戏”在西域普遍流行,传入内地后颇受朝野喜爱。
   隋唐时期,由于国力强盛,龟兹乐舞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龟兹乐舞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宫廷乐部,成为对外交往“显示国威”开展文化交流的工具。日本在隋唐时期不断派遣“遣隋使”、 “遣唐使”来中国,这些使者归国时带回的中国乐舞,其中不少是龟兹乐。日本的“雅乐”里,有许多是与龟兹有关的乐曲。龟兹乐中的筚篥、五弦琵琶、曲颈琵琶等已成为日本传统乐器。至今日本还保存着唐代制作的五弦琵琶等,并视为国宝。龟兹的调式也在沿用。龟兹乐舞对朝鲜也有很大的影响,朝鲜半岛流传的“长鼓”就是随龟兹乐舞传入的,古代朝鲜使用一种“桃皮筚篥”也是龟兹筚篥的变种。古代越南、缅甸等国,亦有龟兹乐舞的影响。《新唐书•骠国(偏缅甸)传》记载该国宫廷乐部中有四部。第一部即“龟兹部”,其乐器配置与唐宫廷“龟兹部”完全一致。
   生生不息的龟兹人民融合东西方文化精神,创造了源远流长的龟兹文化。“以歌言声,以舞言情”是龟兹各民族的典型特征。龟兹文化是在与中原文化、西方文化兼容并蓄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龟兹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产物。

--------------------------------------------------------------------------------


    ※ 龟兹:古地名,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拜城、新和、阿克苏、温宿、巴楚一带,于公元前176年建国,公元1001年被回鹘所灭。
    ※龟兹文化:古龟兹人将中原文化、印度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和波斯文化四大世界文化兼收并蓄,将东西文化交汇融合并结合当地人文特点而孕育出具有龟兹地域特色的文化。龟兹文化曾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世界佛教文化和中国乐舞艺术乃至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隋唐时期,龟兹歌舞、龟兹古乐一度风靡长安,至今仍为歌舞、古乐、壁画艺术闻名。

多浪文化  13世纪,蒙古人兴起于漠北高原,他们征服了亚洲和东欧,建立了蒙古帝国。天山以南及中亚广大地区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察合台死后,蒙古宗王为了争夺继纪末的两百年间,??的小王国和?纷纷外逃。其时的蒙古贵族是封建农奴主,他们大量掠夺贫民为奴,在自己的部落、庄园里从事劳动,充实自己的军队,刀郎人就产生于这些难民和奴隶。(在察合台时期,“刀郎”一词是“集中”、“成堆地聚在一起’’的意思。)他们不堪忍受欺侮,为了反抗压迫剥削和躲避战争的灾难,就逃到叶尔羌河下游平原荒无人烟的大漠胡杨林里,聚在一起过着自由自在的迂徙流浪生活,于是就有了“刀郎”的称谓。
  刀郎入反抗压迫,争取自由幸福的信念,吸引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穷苦人加入他们的行列,“刀郎”不断壮大。初时的刀郎人是蒙古杜格拉特部与维吾尔人融合而成,后来的刀郎人已并不限于某个民族的人了,而是各民族下层阶级的组合,并成了反抗统治者而自立的人的代名词。在漫长的岁月中,刀郎人在远离人世的荒漠旷野、原始胡杨林中狩猎游牧,或从事落后的农耕,与大自然作着不息的抗争,过着艰苦的生活。在闭塞的环境里,刀郎人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化、艺术和心理特征。到清朝初年,已与其他维吾尔人迥然有别。“此等回人,以迁徙为常,性与各城有异",已成为“回子中别一种了”(椿园《西域风土记》)。
  阿瓦提县在叶尔羌河流域,叶尔羌河夏秋季节洪水泛漫,到处都是原始胡杨林和广袤的草地荒原。“胡桐杂树,漫野成林,自生自灭,枯倒相积,小山重复其闻,多藏猛兽。水草柴薪,实称至足。”(清朝肖雄《听园西疆杂述诗》)“今阿克苏之西,地名‘树窝子’,行数日程,尚在林内,皆胡桐也。”(清朝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十五《木类胡桐泪》)便是对当时阿瓦提境内原始胡杨林的写照。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还习惯地称阿瓦提县为“树窝子”。林中和荒野、河沼草地上有老虎、野猪、狼、黄羊、马鹿、野骆驼、猪熊、狐狸、野兔、野鸡、野鸭、大雁、鹤类等飞禽走兽,“密林遮苇虎狼稠,幽径寻之麋鹿游”。这样的地方,自然成了刀郎人狩猎游牧的理想之地。15世纪末,刀郎人就开始在今阿瓦提县乌鲁却勒乡等地及叶尔羌河畔生活,后来随人口的增加,逐渐向北扩散,并从事农耕生产。

  刀郎文化特征:
  1、刀郎文化是民间文化,现在主要表现在歌舞方面。
  刀郎文化是维吾尔文化的一个分支,具有独特之处,因此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兴趣,多次到刀郎地区探索。但收效甚微,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是以民间形式存在着,无固定的内容,无文献典籍记载。它没有龟兹文化那么古远、深厚,流传得那么广泛,影响那么大。清朝乾隆年间开始从周边各县移民到阿瓦提垦荒,人口速增,刀郎文化也开始融于外来文化中,并逐渐淡化。多元文化的融合使阿瓦提县的民间文化向前发展了,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刀郎文化中生产劳动和爱情是主要内容。
  刀郎舞(又称“刀郎赛乃姆”)主要表现刀郎人狩猎的过程。先是悠扬的散板,歌手引吭高歌,并伴有“哎呀呀”的伴词,这是呼唤人们准备打猎。“奇克特曼”阶段的舞者双手左右摆动、左右半转,是表现猎人将浓密的灌木拨向两边寻找猎物。男女成对舞蹈中女舞者时而高举右手,时而又高举左手,是为男猎手举着火把照明的动作。第二阶段“赛乃姆"中,舞蹈动作随鼓声变快转向激烈,两人忽而臂膀紧靠,忽而旋风似的散开,随即迅速回身,退步伫立,双手拉开似弯弓欲射,这是发现猎物冲上去展开搏斗的舞姿。狩猎胜利,舞蹈的气氛热烈而欢快,所有舞者单独地时而向右、时而向左旋转,这个阶段被称为“色里热玛”。舞蹈中表现的狩猎活动是由男女配合共同完成的,表现了男女共同劳动中亲密无问的关系,这比男耕女织的农耕民族的夫妻关系亲昵许多,也表现出了刀郎人男女共同维系生存的紧密性和深厚的、默契的情爱。
  在刀郎木卡姆的民歌中,爱情往往是主要内容。如常闻的《旅人歌》中就有这样的唱词:
    你穿着雪白的裙子,镶着鲜红的花边,等待着心上的人儿,呆呆地坐着望眼欲穿。你穿着美丽的丝裙,手捧鲜花在门外留恋,热恋着心上的情郎,却掉进了灾难里面。你是多么好的姑娘啊,就像含苞的花蕾一般;我想送一束花给你,又怕双手打颤!
  著名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民族音乐学教授毛继增认为,刀郎文化是人类狩猎社会的文化遗存,是当今社会了不起的文化遗产。 他说,刀郎文化发源于新疆叶尔羌河流域。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生产状态、社会情况,使刀郎人现在还保持着一些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社会文明和艺术形态。作为刀郎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刀郎木卡姆就是古代刀郎人狩猎文化的遗存。
    承担国家重点课题――“新疆传统文化实录”的毛继增教授已经在新疆做了四年的田野考察工作,先后在新疆麦盖提县、巴楚县、阿瓦提县采录了33套刀郎木卡姆,他认为刀郎木卡姆是一种融诗歌、音乐、舞蹈、游戏、民俗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刀郎舞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节奏明快、动作刚劲,表现了刀郎人几百年来在大森林里游牧、狩猎的生活,所有舞蹈动作都是劳动过程的形象化。

特色风情:
 多浪麦西来甫是阿瓦提县维吾尔族群众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是阿瓦提县多浪人中流传的散板乐曲,称为“巴亚万”,因与木卡姆同等性质,又称多浪木卡姆。巴亚万是多浪麦西来甫的基本乐曲,由巴西巴亚万、清脆巴亚万、斯木巴亚万、巴亚万、穆阿勒、沙木克、九拉、却勒巴亚万、多拉麦特等9个木卡姆组成。融维吾尔族多浪人民间音乐、舞蹈和游戏为一体,是多浪人在节假日或农闲时节和婚嫁喜庆时常举行的民族艺术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男女皆可参加,规模可大可小,多则数百人,少则数十人。麦西来甫内容广泛,格调古朴,富有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题材极为丰富,如“节日麦西来甫”、“尝新麦西来甫”、“丰收麦本来甫”、“婚嫁麦西宋甫”等。麦西来甫场地多设于葡萄架下或篝火旁边。每有举行,常是满村空巷,狂舞欢歌,通宵达旦。
  麦西来甫的形式是先由鼓手击响手鼓,乐师高声呐喊“麦西来甫开始了”。应着“嘭嘭”鼓声,乐师高唱序曲,热瓦甫、唢呐等一齐奏响优美舒畅的舞曲。围坐四周的男女,开始互相邀请,结伴上场开始对舞,男女舞者随着激昂??程随着乐曲节??迭起。当人们兴尽之后,乐曲渐止,乐师宣布麦西来甫结束。凡能坚持到最终的  多浪麦西来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记载,维吾尔族多浪人的祖先在古老的年代就流传着具有浓郁游牧生活气息的聚会娱乐习俗。现行的维吾尔族人民的多浪麦西来甫,就脱胎于这些古老的仪式和风俗,而后来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吸收各时代民间歌舞精华而逐步发展起来。
  维吾尔族多浪人能歌善舞,优美的乐曲和动人舞姿是该民族丰富多彩日常生活的集中表现。舞蹈动作时而似猎人拨开草丛,寻找兽迹,时而如农民挥动农具、收割庄稼,女性则时而高举双臂,擎火把,尾随猎人行进;时而双手在空中摇转,酷似采摘葡萄,招待嘉宾。麦西来甫对民俗史、宗教史和艺术史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
  多浪麦西来甫是维吾尔族在节假、喜庆或农闲时节举行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麦西来甫作为一种民俗风情旅游,必将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来此欣赏观看。





苏巴什古城,即《大唐西域记》所称的昭怙厘佛寺。苏巴什佛寺位于库车县城北23公里处的库车河龙口两岸山梁。约建于魏晋时期,鼎盛于隋唐。唐玄奘西行取经经过龟兹时,依然“佛像装饰,殆越人工”。七世纪中叶(公元658),唐安西都护府移设龟兹后,内地高僧云集,该寺佛事兴隆,晨钟暮鼓,幡火不绝。晚唐 (九世纪)渐趋衰落,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被废弃。佛寺遗址分为东(河东),西(河西)两区(史称东,西昭怙厘寺)。东区南北长约536米,东西长约146 米,主要建筑集中在西部,国佛堂,僧房和北塔、中塔、南塔及3个石窟组成。西区南北长约685米,东西长约70米,建筑遗址较多,以北塔、中塔、南塔和南 部的寺院为主。佛洞内残存壁画和龟兹文题记。1958年,曾出土陶器残片、铜钱、铁器、石膏模型、木筒、骨、玉、石器和经卷等文物。昭怙厘佛寺是全疆现存规模最大的佛寺遗址。



供应商:
吐鲁番果味聚商贸有限公司阿克苏分公司
企业认证
所在地
中国 新疆 阿克苏市 新疆阿克苏农一师一团
联系电话
86-0997-2318079
让卖家联系我
关于吐鲁番果味聚商贸有限公司阿克苏分公司商铺首页 | 更多产品 | 黄页介绍
主要经营:新疆干果 ; 新疆特产 ; 新疆瓜果 ; 红枣 ; 核桃 ; 香梨 ; 葡萄干 ; 苹果

   
本公司位于新疆东西南北最重要的枢纽地带---塔里木盆地,北有兰新铁路,南靠314国道,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交通十分方便,主导产业以盛产核桃、红枣及红富士苹果而闻名中外,具有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历史,以其气候干燥,日照丰富,形成了天山雪水灌溉的特殊栽培方式和无病虫害、无农药的国家级无公害核桃、苹果及红枣基地。以增进人类健康,开发天然绿色食品为宗旨。现有产品:葡萄干系列、红枣系列、核桃系列、杏仁系列、梅制品系列、奶制品系列、无花果 ...

我们的其他新闻 更多新闻
内容声明:顺企网为第三方交易平台及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顺企网所展示的信息内容系由吐鲁番果味聚商贸有限公司阿克苏分公司经营者发布,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店铺经营者负责。顺企网提醒您购买前注意谨慎核实,如您对信息有任何疑问的,请在购买前通过电话与商家沟通确认顺企网存在海量企业商铺和供求信息,如您发现店铺内有任何违法/侵权信息,请立即向顺企网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
顺企网 | 公司 | 黄页 | 产品 | 采购 | 资讯 | 免费注册 轻松建站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由企业注册和来自工商局网站, 本站完全免费,交易请核实资质,谨防诈骗   法律声明  联系顺企网
ICP备案: 粤B2-20160116 / 粤ICP备12079258号 / 互联网药品信息许可证:(粤)—经营性—2023—0112 /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007号
© 11467.com 顺企网版权所有 发布批发采购信息、查询企业黄页,上顺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