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化小于预期,常见的说法是:
过去10年,气候暖化变缓——这倒是事实,自从22年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预测以来,全球气候暖化程度确实减缓了。这就说明,用来计算增加的CO2排放量对暖化程度的影响的计算机模型存在极度的夸大。
检验气候模型的标准是什么?这些模型在模拟预测历史趋势时表现如何?统计学家始终在提出这样的质疑。标准的检验方法是做一个实验,建模者首先将CO2浓度和其他气候影响因素输入建好的模型,并且预估最后得到的气温变化途径(情景1)。然后,建模者再计算在虚拟的条件下的输出结果,也就是说,假设所有变化都源自自然因素,如太阳和火山活动的影响,而非人类导致的变化(情景2)。最后,把实际温度增加与情景1预测结果(考虑全部因素的模型),和情景 2 预测数据(只考虑自然因素的模型)进行比较。
运用气候变化模型实施的这类实验已经很多了。IPCC第4次评估报告中所描述的分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多位建模者都测试了上述的情景1和情景2——即一次考虑人类活动影响,一次只考虑自然因素。这一试验显示,只有在考虑了人类的影响之后,气候模型的预测才能与实际的温度记录吻合。两次计算之间的分歧,在1980年之后尤其明显。在2005年,仅计算自然因素的数值,比实际温度升高量低了0.7℃;而考虑人类影响之后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温度趋势非常吻合。
在审查了结果之后,IPCC报告的结论是:“没有一种气候模型,能做到仅用自然力量[即自然暖化因素]来解释20世纪下半叶的全球暖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