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采摘的年份,严格来讲直接由地域决定。曾经某年份的产区酒品质卓尔不群,而距它不到两公里的村庄却只诞生些差强人意的庸酒,仅仅一次冰雹的侵袭就足以造成这样的天壤之别。由此可见,年份的鉴定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法国很多葡萄酒专营店都向顾客提供年份表,而我个人认为这些公式般的表格通常过于笼统,有悖事实。根据年份表的资料,质优年份应是阳光最充裕的年,这可不尽然!过多的光照会导致酒液酸度不足,进而引起口感上的浮夸失衡。失去酸度的酒同时也丧失了陈化能力。此外,太多的光照还会造成干旱,导致藤叶稀疏,叶绿素的供不应求,同样将成为葡萄酒熟化的羁绊。而多雨的年份与葡萄大量腐烂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也毋庸置疑。
那么究竟何为大年份呢?话题从春天展开。若气温足够高,藤木的花芽将提前萌发,以便为之后的生长期和结果期挣得充裕的时间。随即迎来的是花期,这期间最忌讳的是下雨和寒冷,这二者的叠加不仅是凄惨收成的前兆,更给收获到的寥寥果实划上一道缺憾。盛夏的夜晚我们期盼一些雨水,为植株的滋润成长助力;昼间则需要适宜的光照,驱散有可能纠缠葡萄苗和果实的病魔。进入九月份葡萄日趋成熟的时候,将不再需要雨水,一心赶赴与阳光的约会。
最后一步棋掌握在酒农手中,他们须把握住最理想的采收时刻,即:葡萄熟稔有度,富含糖分,单宁促释浓郁果香,同时不乏较高的酸度。随着葡萄的成熟,含酸量会迅速降低,采收日的选择也变得愈发狭隘。某些年份葡萄采收可能持续三个星期,也可能被迫在三天内完成,关键要看采收年份的种种条件。
当然,利口甜酒的酿制法则又要另当别论了。酒葡萄采收期间,每天凌晨最好有适度的湿气,这样育生出的小量霉菌将轻微的腐噬葡萄皮,使颗粒中的水分快速挥发掉,糖度自然更凝练集中。
无论如何,酒质的卓与劣关键在于葡萄的素质,而并非它在发酵桶中的陈酿过程。唯有种植园中一丝不苟的辛勤汗水才能孕育高素质的葡萄,打造珍品佳酿。经典的酒庄历来从事量少质精的发酵工作,让酒液在发酵桶中随时间的步伐自我修行完善,潜心创造酒王国的奇迹。而那些拥有上百万公顷酒园的大型酒庄截然相反,它们一般不会投入如此庞大的精力在这些细节上,取而代之的是葡萄栽培及陈酿中,大量化学肥料和人工香精的添加。这些酒虽然口感和香气流光溢彩,却无疑辜负了大自然的恩赐,蒙蔽了饮者的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