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肌电生物反馈仪在治疗功能障碍性疾病,特别是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试验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以下是对其临床试验的详细分析:
一、临床试验设计
受试者选择:
通常选择存在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受试者需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分组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或称为实验组)。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如Bobath训练、Rood训练和Brunnstrom训练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额外接受肌电生物反馈仪治疗。
治疗参数:
治疗时间:每次治疗通常持续30分钟,每天进行2次,每周治疗6天,持续数周(如12周)为一个疗程。
电极放置:将表面电极放置在目标肌肉上,采集肌肉活动情况下的肌电信号。
二、临床试验结果
主要疗效指标:
运动功能评分: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U-FMA)评定上肢运动功能。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U-FMA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表明肌电生物反馈仪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抓握功能测试:通过计算患者在一定时间内(如10秒)的抓握次数,判断手功能的恢复情况。观察组患者的抓握次数明显增加,说明肌电生物反馈仪对手功能的恢复也有显著效果。
次要疗效指标:
肌电信号变化:观察并记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肌电信号变化。结果显示,随着治疗的进行,患者的肌电信号逐渐增强,表明肌肉活动得到了改善。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通过评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如穿衣、洗漱、进食等,发现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也有所提高。
患者满意度和依从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对肌电生物反馈仪治疗表示满意,并愿意继续接受治疗。这表明肌电生物反馈仪具有良好的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
三、临床试验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仪在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方面具有显著疗效。通过提取患者的肌电信号并进行反馈训练,患者能够有意识地控制患侧肌肉进行收缩和放松训练,从而调动积极性并发掘潜力。这种主动训练与电刺激的有效结合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手功能,并改善其生存质量。因此,肌电生物反馈仪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四、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注意事项:
在治疗前应了解患者的皮肤感觉情况,避免电流强度过大导致电灼伤。
治疗中电极应避免放置于伤口及瘢痕处。
当电极放置在颈部时,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血压和心率变化。
禁忌症:
具有出血倾向、急性化脓性炎症、严重心功能衰竭等患者不宜使用肌电生物反馈仪。
治疗部位有金属内固定者也应避免使用。
综上所述,医疗器械肌电生物反馈仪在治疗功能障碍性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和安全性。然而,在具体应用时仍需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禁忌症情况,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