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毒性,指外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或简称为损伤生物体的能力。也可简单表述为,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OECD测试准则(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化学品测试准则)是OECD负责制定,由各成员、相关企业以及独立实验室相互认可,用于测试各类化学品如农药、医药和医用化学品、兽药、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一系列试验方法。
相关毒性有:
(1)急性吸入毒性:实验动物短时间(24h内)持续吸入一种可吸入性受试样品后,在短期内出现的健康损害效应。
(2)半数致死浓度(LC50):指在一定时间内经呼吸道吸入受试样品后引起受试动物发生死亡概率为50%的浓度。以单位体积空气中受试样品的质量(mg/m)来表示。
(3)急性经皮毒性: 实验动物短时间(24h内)经皮肤接触受试样品后,在短期内出现的健康损害效应。
(4)急性经口毒性: 一次或在24h内多次经口给予实验动物受试样品后,动物在短期内出现的健康损害效应。
(5)半数致死剂量(LD50):在一定时间内经口或经皮给予受试样品后,使受试动物发生死亡概率为50%的剂量。以单位体重接受受试样品的质量(mg/kg bw或g/kg bw)来表示。
(6)皮肤刺激性:皮肤涂敷受试样品后局部产生的可逆性炎性变化。
(7)皮肤腐蚀性:皮肤涂敷受试样品后局部引起的不可逆组织损伤。
(8)眼刺激性:眼球表面接触受试样品后产生的可逆性炎性变化。
(9)眼腐蚀性:眼球表面接触受试样品后引起的不可逆性组织损伤。
(10)皮肤致敏(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皮肤对一种物质产生的免疫源性皮肤反应。对于人类这种反应可能以瘙痒、红斑、丘疹、水疱、融合水疱为特征。动物的反应不同,可能只见到皮肤红斑和水肿。
(11)亚急性经口毒性:实验动物在14~28天内,每日经口接触受试样品后所引起的健康损害效应。
(12)亚急性经皮毒性:实验动物在14~28天内,每日经皮接触受试样品后所引起的健康损害效应。
(13)亚急性吸入毒性:实验动物在14~28天内,每日经呼吸道接触受试样品后所引起的健康损害效应。
(14)致突变性:受试样品引起原核或真核细胞、或实验动物遗传物质发生结构和/或数量改变的效应。
(15)免疫毒性:受试样品引起机体免疫功能抑制或异常增强的效应。
(16)神经毒性:受试样品对神经系统功能或结构的损害效应。
(17)亚慢性经口毒性:实验动物在其部分生存期(不超过10%寿命期)内,每日经口接触受试样品后所引起的健康损害效应。
(18)亚慢性经皮毒性:实验动物在其部分生存期(不超过10%寿命期)内,每日经皮接触受试样品后所引起的健康损害效应。
(19)亚慢性吸入毒性:实验动物在其部分生存期(不超过10%寿命期)内,每日经呼吸道接触受试样品后所引起的健康损害效应。
(20)蓄积毒性:受试样品在体内蓄积引起的有害效应,蓄积有两种形式:(1)物质蓄积,即长期反复接触受试样品时,由于吸收速度超过消除速度导致的该物质在体内逐渐增多;(2)功能蓄积,即受试样品虽然在体内的代谢和排出速度较快,但其造成的损伤恢复慢,在前一次的损伤未恢复前又发生新的损伤,如此残留损伤的累积称为功能蓄积。
(21)致畸性:受试样品在胚胎发育期引起胎仔永久性结构和功能异常的效应。
(22)生殖毒性:受试样品对亲代繁殖功能或能力的影响和/或对子代生长发育的损害效应。
(23)生长发育毒性:妊娠动物接触受试样品而引起的子代在出生以前、围产期和出生以后所显现出的机体缺陷或功能障碍。
(24)慢性毒性:实验动物在其正常生命期的大部分时间内接触受试样品所引起的健康损害效应。
(25)致癌作用:受试样品引起肿瘤发生率和/或类型增加、潜伏期缩短的效应。
(26)职业接触限值(OEL):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机体不引起急性或慢性有害健康影响的容许接触水平。
(27)最高容许浓度(MAC):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应超过的有毒化学物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