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措施:
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基层、边远地区和紧缺人才培养扶持力度,推进农村卫生人才定向培养,激励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扩大全科医生队伍。
提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机构人员配备标准,构建公共卫生实验室检测网络,健全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巩固基层服务网底,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强化县级医院地位。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辐射提高全国和区域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促进体系整合
促进分级诊疗: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网格化布局城市医联体,形成以市带区、区社一体、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完善连续通畅的双向转诊服务路径。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行县乡一体化和乡村一体化管理,建立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共同体。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大签约服务队伍,增加签约服务供给,丰富签约服务内涵,完善签约服务筹资机制,建立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
促进防治结合:落实各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推进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的深度协作,完善网格化的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以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管理为主要内容,优化公共卫生服务。
促进中西医结合: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中西医会诊制度,深入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支持有条件的中医医院牵头建设医疗联合体,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
提高服务质量
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健全覆盖主要的国家、省、市三级医疗质量控制组织,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改善患者就医体验:通过预约诊疗合理分配患者就诊时间、检查时间,不断改善老百姓就医体验。解决门诊患者各项检查、化验分别预约、反复跑路和预约等候时间长等痛点、难点。
强化基础医疗质量:医疗机构应进一步打破传统学科划分和设置壁垒,以多学科协作为基础,探索专病中心建设,为患者提供重大疾病诊疗一站式服务。
提升急诊质量:强化院前医疗急救与院内急诊的无缝衔接机制,畅通院前医疗急救与院内急诊信息,完善急危重症患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多发性创伤、心脏骤停等急危重症患者的多学科协作救治机制。
改善门诊医疗质量: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加强门急诊人员和技术力量配备,优化门急诊诊疗工作流程、门诊疑难病例会诊和多学科门诊诊疗服务。
加强科学管理
压实责任: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具体工作方案的制定和落实,指导辖区内医疗机构及相关组织、单位落实相关工作要求和监管责任。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行动的责任主体,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责任人。
推进管理精细化: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每月召开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医疗质量安全工作。各部门、各临床科室及医技科室主要负责人每月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本部门、本科室医疗质量安全工作。
加强医务人员管理:医疗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强化医师、护士及医技人员准入和执业管理,规范医师多点执业和定期考核,以临床诊疗指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等为重点,对全体医务人员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及考核。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建立健全适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推进治理科学化: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建立健全适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需要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体系整合、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科学管理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多个方面入手。同时,还需要注重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就医体验和需求,不断提升医疗服务的连续性、便捷性和舒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