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企业不签劳动合同是违法的行为,会面临诸多法律风险,如支付双倍工资、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企业应尽量避免这种不合规的情况,但如果已经处于未签合同状态,以下是一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的措施(不过这些措施不能完全替代签订劳动合同):
1. 尽快补签劳动合同操作方式:发现未签合同后,第一时间与员工协商补签合同,合同日期可以注明是实际开始用工之日,确保合同内容完整,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必备条款。
好处:能够及时纠正违法行为,避免员工以未签合同为由要求支付双倍工资等赔偿。一旦补签成功,双方的劳动关系将得到明确的书面约定,降低后续争议风险。
操作方式: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发放工资,并且工资明细中清楚地注明工资构成,如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等。同时,保留好工资支付凭证,如银行转账回单等,工资条也要求员工签字确认并存档。
好处:清晰的工资支付记录可以作为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证据之一,在发生纠纷时,能够明确双方存在事实上的雇佣关系,也可以证明企业已经履行了支付劳动报酬的义务。
操作方式: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采用打卡(如指纹打卡、人脸识别打卡等)或者签到签退(有明确时间记录)的方式记录员工出勤情况。考勤记录定期整理归档,并且确保考勤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好处:考勤记录是证明员工工作时间和工作事实的重要依据,它可以间接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在一些劳动纠纷中,如涉及加班工资、请假等争议,考勤记录能够为企业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
操作方式:收集和保存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文件,如工作成果(设计图纸、报告、代码等)、工作邮件、工作任务分配记录、员工参与会议的记录等。这些文件可以证明员工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范围。
好处:当出现纠纷时,这些工作相关文件能够表明员工确实为企业提供了劳动服务,有助于确定双方的劳动关系以及员工的工作性质和范围,为企业在纠纷处理中提供有利的证据。
但需要强调的是,未签劳动合同始终是企业的违法用工行为,以上措施只能尽量减少风险,不能从根本上规避法律责任。企业还是应当依法及时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建立规范的用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