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审计机构:企业需选择一家正规、专 业的审计公司进行服务咨询。在选择过程中,企业应关注审计公司的资质、经验、口碑以及服务费用等方面,确保所选机构能够满足企业的审计需求。
签订委托协议:在双方确定合作意向后,审计机构会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如若评估通过,双方将正式签署审计委托协议,明确审计目标、范围、时间、费用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
确定审计目标和范围:审计机构需要初步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这通常包括企业的财务报表、内部控制、运营活动等方面。
研究被审计单位背景资料:审计机构需要收集并研究被审计单位的背景资料,如企业经营性质、业务范围、组织结构、人员情况、财务核算特点等,以便更好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成立审计工作小组:审计机构将成立专门的审计工作小组,并确认审计时间,以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编写审计方案:审计机构会根据审计目标和范围,编写详细的审计方案,包括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审计时间表等。
入场审查:审计人员入场后,会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了解其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等情况,并通过查阅文件资料、实地考察、询问等方式进行审查。
审查财务报表:审计人员会审查企业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以确保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规性。
测试内部控制:审计人员会测试企业的内部控制流程,评估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并检查内部控制流程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
识别并评估风险:审计人员会通过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识别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并评估这些风险的潜在影响程度和发生概率。
编制审计报告:审计工作完成后,审计项目负责人会根据审计结果编制正式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审计范围、审计程序、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等内容。
审核与批准:审计报告在发布前应经过审核,确保其内容完整、准确,符合法规和标准要求。审核通过后,应由相关负责人对审计报告进行批准,确保其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与分发:经过批准的审计报告应及时发布,并向被审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
跟踪与监督:审计报告发布后,审计机构会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持续的跟踪和监督,确保审计结果得到有效执行。
提出改进建议:根据审计结果,审计机构会向被审计单位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措施,帮助其完善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