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审计目的和范围:
企业负责人需要根据相关法规和企业需求,确定审计的目的和范围,例如是年度财务报表审计、专项审计(如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审计等)还是其他类型的审计。
选择审计机构:
根据审计需求,挑选具有相应资质、良好信誉和丰富经验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咨询、比较不同事务所的报价、服务质量和能力等方式进行选择。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与选定的审计机构签订正式的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审计费用、报告出具时间等重要事项。
准备审计资料:
企业需按照审计机构的要求,收集并整理相关财务资料,如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会计账簿、凭证、银行对账单、合同协议、税务申报表等。
制定审计计划:
审计机构根据收集的资料和了解的情况,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包括审计的时间安排、人员分工、具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等。
了解内部控制:
审计机构需要了解被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评估其有效性和可靠性。这有助于确定审计的重点和风险领域,以及确定后续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程度。
执行审计程序:
按照审计计划执行实质性审计程序,对财务数据进行详细的检查和核实。这包括对账户余额的核对、交易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查、资产的盘点和验证、收入和费用的确认等。
审计人员可能会采用抽样、函证、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获取审计证据。
沟通问题:
在审计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或疑问,审计人员会及时与被审计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沟通,要求其提供解释或补充资料,并对问题进行确认和记录。
整理审计证据:
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获取的证据进行整理、分类和分析,确保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以支持审计结论。
撰写审计报告初稿:
根据整理的证据和审计结果,撰写审计报告初稿。审计报告通常包括引言、审计目的、范围、方法、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和建议等内容。
审核审计报告:
审计机构内部对审计报告初稿进行审核,检查报告的内容是否准确、完整,审计结论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相关的审计准则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与被审计企业交换意见:
将审计报告初稿提交给被审计企业,由其管理层进行审阅和确认。被审计企业如果对报告内容有异议或需要补充说明的地方,可以与审计机构进行沟通和协商。
出具正式审计报告:
审批通过后,审计机构正式出具审计报告,并将其交付给被审计企业。被审计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将审计报告用于内部管理、决策参考、对外披露或其他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