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目的
测试标准和等级
测试设备和工具
冲击装置:
冲击钢球:用于模拟不同程度的碰撞。根据不同的 IK 等级要求,选择合适质量和直径的钢球。例如,对于较低等级的测试,可能使用较小质量的钢球;对于高等级测试,需要使用质量较大的钢球。钢球的直径一般根据标准规定,以确保冲击的面积和效果符合要求。
冲击器:这是一种能够产生规定冲击力的设备。它可以精 确控制冲击的速度、力量和时间,是进行高等级 IK 防撞测试的重要工具。冲击器的头部形状和尺寸也需要符合标准,以保证冲击的一致性。
固定夹具:用于将电子摄像头牢固地固定在测试台上,确保在冲击过程中摄像头的位置稳定,并且冲击点能够准确地对准目标位置。夹具的设计要考虑摄像头的形状和尺寸,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摄像头。
测量仪器:
能量测量装置:用来精 确测量冲击钢球或冲击器的冲击能量,以保证测试的准确性。
变形测量工具:如卡尺、千分尺、激光位移传感器等,用于测量摄像头外壳在冲击后的变形程度。
测试过程
影响电子摄像头 IK 防撞测试成绩的因素
外壳材料:
塑料外壳:如果采用高质量的工程塑料,如 ABS(丙烯腈 - 丁二烯 - 苯乙烯共聚物),其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强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和分散冲击力。一些高端摄像头的塑料外壳还会添加玻璃纤维等增强材料,以提高外壳的抗冲击性能。
金属外壳:金属外壳(如铝合金)通常具有较高的强度,能够承受较大的外力。但是金属外壳的缺点是在受到冲击时容易产生凹陷,而且如果冲击力过大,可能会导致金属变形后难以恢复,甚至会影响内部元件的正常工作。
玻璃外壳(部分高端镜头):像一些高端摄像头采用的光学玻璃镜头外壳,玻璃材料本身硬度较高,但脆性也较大。在受到较大冲击力时,玻璃容易破碎,这会对摄像头的 IK 防撞测试成绩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内部结构设计:
缓冲材料的使用:在摄像头内部,合理使用缓冲材料(如泡沫、硅胶等)可以有效吸收冲击力。例如,在图像传感器的周围放置缓冲材料,可以防止传感器在受到冲击时直接与外壳碰撞,减少传感器损坏的风险。
元件布局合理性:合理的元件布局能够减少内部元件在受到冲击时相互挤压或碰撞的可能性。例如,将镜头和图像传感器等关键元件合理分布,避免它们在受到冲击时因为惯性而相互碰撞,同时将比较脆弱的电子元件(如芯片)放置在相对安全的位置,周围有足够的空间和缓冲材料保护。
安装方式:
壁装式摄像头:壁装式摄像头在受到来自前方、侧面或上方的冲击时,其稳定性主要依赖于安装支架的设计。如果支架面积较大且重量分布合理,摄像头在受到冲击时就不容易倾倒,从而减少因倾倒而导致的损坏风险。此外,支架与摄像头主体之间的连接牢固程度也很重要,连接紧密的支架可以更好地分散冲击力。
吊装式摄像头:吊装式摄像头在受到冲击时,其受力情况与壁装式不同。吊装支架的质量和安装方式等都会影响摄像头的抗冲击能力。如果吊装支架能够牢固地将摄像头固定在天花板等位置,并且有一定的弹性缓冲设计,那么在受到冲击时可以有效减少摄像头的晃动和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