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病方法
瑶医的流传是采用师徒相承的方法,依靠师傅口授,徒弟通过记忆、领会、随师学习及今后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而定,因此亦常有师门的不同。但总的说,疾病的诊断是医生通过眼看、耳听、鼻嗅、口问、手摸等方法,搜集疾病表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结合天时、地域及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辨清冷、热二病,分别所属病证,为治疗原则和方法提供重要依据。
治疗方法
瑶医皆医药相兼,自采自用,不仅用药经验独出心裁,且对药物的应用方法,应用形式也别具一格。
(一)应用方法
瑶医用药大多就地取材,药物多为鲜用,即采即用,一般不炮制而直接用于病人,是瑶医用药的特点之一。瑶族居住的广阔山区,素有“植物王国”之称,是天然药物产地,用鲜药可以就地取材,不需加工、贮藏,同时鲜药的有效成份未经破坏,所以疗效比干药好,因而瑶族群众家家户户庭院有种植草药的习俗。对于有毒性的药物也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炮制,如半夏需按中药炮制方法去其毒性。有些药物也加以特殊处理,如治疗伤寒方中的副禾本科植物糁子(eleusinecoracana),用时将其炒热,乘热倒在地面上,反复操作三遍,让其吸地气后,与生姜、甜酒共炒至热,供煎服。
(二)应用形式
瑶医用药,不拘一格,用药形式多种多样,如煎剂、内服膏剂、散剂、药汁丸剂、酒剂、鲜药捣汁内服、鲜药含服、搽剂、外敷剂、滴耳(眼)剂、烟熏剂、熏洗剂、沐浴剂、食疗剂、佩挂剂等等应用形式。
(三)用药原则
瑶医经过长期的实践,将药物分为四大类。凉药:如竹叶伸筋、铁马鞭、矮地茶、葫芦茶、铁菱角等。表药:如泽兰、甜酿草,六月黄花等。暖药:如满山香(岩鹰爪)、小叶柞死风、石龙藤。打药:竹叶老根(寮刁竹)。瑶医认为;消炎解毒、利水消肿的为凉药;解除表证治疗疳积病的药物称为表药;驱逐寒湿活血药为暖药;治疗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和打胎的为打药。此为瑶医在治疗疾病以及瑶医进行药物交易时的惯用语。
此外,瑶医亦重视饮食疗法,认为饮食疗法,经济实惠,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故常用谷、果、菜、鸡、鱼、肉、蛋等类食品,或配合少量药物治病。例如用大蒜头2~3瓣捣烂,加适量片糖冲甜酒,治疗上吐下泻;用柑橘榨汁加入蜂蜜治疗哮喘;荞麦、三七、鳝鱼煮食治肺痈吐脓血;胡椒、乌龟肉、猪肚共炖治虚寒胃痛等等。